如何理解“争论”一词 学习“识字1”的“争”字时,有孩子组词“争论”。当时,我只是给孩子们大致说了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今天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正好出现了这个词:田野里,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小燕子说……,麻雀说……,小黄莺说……。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一、读熟文本。 文本读不熟,就不能进行下面的学习环节。所以,课堂上,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比赛读让学生朗读,尽量吸收文本语言。 二、角色表演 在读熟3、4自然段后,我挑选了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燕子和麻雀进行争论。第一个孩子说的时候软绵绵的,我笑着说:“你们和别人争论问题的时候是这样柔声细语吗?”孩子们笑着说不会。 第二组进行表演的时候,语气明显有了变化。在学习完3—5自然段的时候,我让三人小组进行表演。孩子们一听表演,可高兴了,纷纷正当自己喜欢的角色。 期间,我物色了三名表情、语气好的孩子,让他们到讲台上进行表演。还别说,真有争论的样子,尤其是刘露菲,歪着头,撅着小嘴,还不时用手比划着,真是形象。 这样,在表演中,不但吸收了文本语言,也理解了“争论”这一新词的含义。 我想,以后在遇到这个词语,孩子们一定感受颇深,运用起来,也应该会恰当准确。 反思: 三人小组练习角色表演时,有小组的成员为了当自己喜欢的角色而和对方争了起来。如果我能及时抓住契机,运用“争论”一词说上几句话,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应该更准确,对其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应该更清晰。比如: ×××说:“我当小燕子。” ×××说:“我当小燕子!” ×××说:“我先说的。” 另外一个同学说:“既然人家先说的,就让人家当吧。不行,一会儿我们再换一下角色。” 就这样,他们才停止了争论。 一个词语,要想真正掌握,需要经过“感知、理解、积累、运用”四个过程,只有孩子能在表达中准确运用时,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词语。所以,以后的教学中,每当遇到新词,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理解,最好创造情境让学生加以练习。 家长朋友再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新词,不妨也停一停,和孩子交流一下对词语的理解。这样,天长日久,孩子的词汇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