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是要讲学习的”,秉承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把学生在无形中分为了三六九等。“好学生”“中学生”“差生”,无论教育的改革方向如何变化,对学生的定语如何花样翻新,可最终的结果是不变的。“优等生”“进步学生”“待进步学生”,无论称呼如何改变,衡量的标准、尺度始终未变,那就是成绩,而在当今这个对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不能再成为唯一的一把尺子。考试成绩仅仅代表孩子的学习技能这一个方面的突出,决不应该成为考量孩子的全部。“一白遮三丑”,只要成绩优异,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无视,绝不应该成为教育最大的偏颇。 每天奔波于城东、城西,在定点的时间挤公交,总能在车上碰到大批的学生,每天都静静地聆听他们的故事,默默地欣赏他们的表演。在他们一大群人中常常有个与他们不一样的女孩,是因为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她的智商多少是有点问题的,用流行的话说至少是比较二的那种。她常常一上车就忙着挤向那些同学,想和他们攀谈,却常常插不进去话,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她常会挤到他们中间,挥着手说:“你们听我说一句。”可是,别人总是对她嗤之以鼻,随之转身围成一个新的圈子,她随即又被孤立,她总是可怜巴巴的,一脸悻悻的表情,手足无措地站立。偶尔,当小伙伴们心血来潮的时候,会忍不住逗弄她一会儿,她便会毫无芥蒂地手舞足蹈地与他们玩起了。但这样的时候往往不多,常常是她十句八句的问话,得不到别人的一个好脸色,一句正常的话。时间长了,她便觉察出来了,也就不那么主动了,常一上车自己坐在座位上,但她实在是闲不住,便会和身边的人说话,于是,便和常常一个时间点儿坐车的我熟悉了。从此后,只要上车看见我,便会主动和我打招呼,有时隔着半节车厢都会喊:“阿姨,我又看见你了。”坐在车上,她常会给人让座,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她都会站起来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你坐这儿吧!”有次,一个要饭的老爷爷坐车,拄着拐,驼着背,刚踏上车台阶,她便跑过去扶着那位老人,还拿着老人的钱帮他投币,旋即让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还与他聊起了天,说他的爷爷也这么大年纪了,在老家,边说边拿出自己的手机说要给爷爷打电话,电话拨通后,她干脆用起来家乡话说:“爷爷,你好吗?你还没有起床?我坐早班车去上学,没事儿,我就是想你了,这个周末我就回家看你……”看着她那小大人的样子,车上的人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在一个寒气逼人的早晨,能够聆听到这样温暖的话语,即使是陌生人也会被浸染。现在的孩子早已习惯了接受,能够主动给予别人关心的有几人呀!天渐渐进入了数九寒天,一天,她一上车就直奔我跑来,“阿姨,我快冻死了,你帮我暖暖手吧!”我脱下手套,双手包住她的小手,冰凉极了。她说:“阿姨,你的手好暖和呀!”就这样握着她的手,我们俩聊了起来。“作业写完了吗?”她满不在乎地说:“我都不会。昨天我没有写作业,老师还踢我一脚呢!”看着她那没心没肺的样子,我可以想象出她老师的那种无奈与气愤。同样做教师的我真的不难理解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同一趟车上,我越来越体会到了她的优点,开朗、善良、擅长与人搞关系、对人有礼貌,我想撇开学习来看,她真算是个不错的孩子。我甚至试着描绘出她未来的生活。一份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但是却很勤快,也很快乐,简简单单幸福着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何尝不是一种圆满呢? 现在我们一味地追求高分数,上名校,我们手捧手,相互传递的过程中造就出了多少高分低能儿,又扭曲了多少孩子的心理,美好的情商在变态的挤独木桥的过程中远离了善良,我们常自诩教育出的佼佼者,似乎完美的教育成果,又常常隐匿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问题呢?是的,在我们光着脚奋力追赶成绩,要质量的时候,我们遗失了太多。我们忘记了育人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做人,在某种程度上育人更重要。 教育的改革历程几十年的艰苦跋涉走到了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育人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应该只是学习成绩这一方面。“出水的荷花有高低”“龙生九子各有所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绝不应该因为学生的成绩好这一美,而遮盖了所有的丑;也断不可因为学习成绩差这一丑,而玷污了学生身上所有的闪光点。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可别先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教育,是一项要静心去做的工作,是一项长线工程,它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更不能急功近利。钱钟书是我国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可鲜为人知的是当年他入清华时数学是15分;80后的人中翘楚韩寒小小年纪,文学著作斐然,但却因为成绩单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高中不能毕业;在舞台上神采飞扬、忘我投入的舟舟,儿时的生活根本不能自理。这三位,如果用现行的教育体制来衡量的话,一定是属于边缘化人才,那样文坛和乐坛定会失色许多。看来,金字塔式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为所有的学生所用。我们培养学生要以做一个善良的、有胸襟、有道德准绳的大写的人为基石,以全面发展、扬长避短为原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童年时代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其实,每个孩子都如同是一朵花,花开四季,每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芬芳,都有属于自己艳丽绽放的季节。静待花开,考验的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气量和风度。 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吧!除了学习,作为一个社会人,孩子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大张旗鼓去赞赏的地方: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品质;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精神;孜孜不倦、刻苦奋进的执著;活泼开朗、不计前嫌的性格……拥有任何良好的品格都是可以让孩子幸福、幸福一生,关键看我们为人师者、为人父母的导向和取舍了。 一个不是性格的扭曲所造成的。“染色脐橙”“地沟油”,各种名目繁多的催熟剂,危害我们的生存、生活的这些高科技的副产品,哪一样不是由高精尖的人才研制出来,从实验室里流出,威胁到我们自身。“有才无德”自古以来就是最为可怕的事情。在利益的诱惑下,许多人丧失了做人的底线,难道是这些人天生如此卑鄙可怕吗?在漫漫求学的道路上,一次次地只求分数的求索,一件件不为人知的磨砺,让缺乏了道德束缚,唯分数论英雄成为了唯一的尺子,使之越来越偏离航线,这无不在警示着我们要多把衡量学生的尺子,让每个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无论成绩的好坏都有机会受到肯定,在肯定中收获自信,茁壮成长! 多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份肯定;多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份教育者的智慧;多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让孩子多拥有一份自信;多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够拥有多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多量出微笑,多量出成功,多量出别样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