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低声音,体会学生的心灵需求
刘可钦在著作《教育其实很美》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你对学生说话的声音有多好高?》,读完之后,我脑中闪现出很多的画面: 1、同事说:马老师,你的声音真洪亮,你在北楼上课,我们在南楼的办公室都能听见! 2、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学生还没有坐好,教室乱哄哄的就像菜市场,我噼里啪啦的把学生大吼一顿!学生吓的低着头,一节课的情绪离我讲课的内容好远! 3、学生“闯祸”了,我严厉的大声问:怎么回事?学生的肩膀竟然抖了抖! 4、课堂上,学生没有回答对问题,我大声问: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短路,不知道下面自己想说什么! --------- 很多的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从我的脑中闪现过,我发现自己好像是个“高音控”,讲课、解决问题,甚至聊天,我的声音都好大!这是职业病?不是的,虽然很多的时候,我们都说面对学生“不正常”的情况就不自觉的把声音放高了,可是当我们静下来心思考:我们真的考虑过学生的需求吗?高声教学是学生需要的吗?他们需要我们的高声教学吗? 我联系自己,想想自己在教学中其实有很多的情况正好相反,比如说,我讲到一个新知识点的时候,有时候故意放低声音说:你们想想下面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所有的学生都会集中精神猜想下面出现的现象!无意间,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静静的、独立的思考空间;当学生“闯祸”了,我和蔼可亲的轻声问:“怎么了,两位?”学生就会静心分析当时的行为!而不是在害怕的情绪中忽略掉自己为什么会“闯祸”;当我面对乱哄哄的课堂的时候,我站在教室门口,给学生一个安静的时间、安静的情绪暗示,学生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上课的准备,并且一节课学习的情绪高涨------- 就像刘可钦在文章中写道:放低声音不是目的,而是要静心去体会学生的心灵需求。老师放低声音的同时,要学会用心灵去感召学生,学会培养与学生在一起的规则和默契,在学习规则中习惯规则。只有这样,当你站在教室里、走到讲台上时,才能无须多言,无须高调,因为师生间的默契,做事的规则已然发生作用,而且会成为习惯。 抛弃“高音控”,放低声音,体会学生的心灵需求!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安静的学习环境!也让自己开启属于自己的低声教学声音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