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梅落南山
文  章:123
评  论:2312
访问量:94075
荣誉榜
推荐博文
亲子共读,意义何在——寒假阅读小记(一) xxt推荐博文
分类:我思故我在   2014-01-25 23:28
 

                  亲子共读,意义何在

                       ——寒假阅读小记(一)

身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君不见,多少父母把小小孩童交给电视、电脑,多少父母用点读机、录音机、光碟替代温暖的睡前时光。君不闻,多少父母不解地问——不就是让孩子听故事,丰富孩子词汇,积累知识,开阔眼界吗?我读给孩子听和机器读给孩子听,有什么区别?

亲子共读,意义何在?

亲子共读过程中,神奇的微感受无处不在。“这种微妙的微感受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斯坦纳给教师的实践建议》P48)让我们来回忆一下亲子共读过程中那些微小的细节吧!

当大灰狼一口吞掉小红帽时,孩子的身体会下意识地往妈妈的怀里钻。这是因为年龄小的孩子,与世界的边界尚不清晰,他们还不能明确区分真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的不同,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新闻,看了穿越小说、电视,学着主人公的样子从楼上往下跳,他们是真的认为这样就可以像电视剧里的人物一样,经历一番神奇的穿越之旅的。当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年龄越小,越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合而为一”,与他们一起笑、一起哭,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情绪起伏。“海面微波荡漾,海下涛起浪涌”。从表面看,孩子的情绪变化仿佛不大,实际上内心早已“惊天动地、地动山摇”了。所以,当孩子往妈妈怀里钻的时候,他们的身体变得稍显僵硬,肌肉收缩、有些酸麻,心脏也会感觉收缩、跳动异常——有点像冷的感觉。

妈妈们呢?下意识的会搂住孩子,对孩子微微一笑。人们常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此时的笑容——如一缕阳光,照进阴冷的角落。像一双温柔的手,抚平皴皱的纹。如一泓春水,融化冰封的世界。一个字——暖。

冷、暖。这是人体的温度觉。寒冷让人畏缩,温暖则给予人们抚慰、鼓舞、激励。《十二感官》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们开启兴趣之门,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些回馈,也可能不会。得不到回馈时,我们就会有冷淡落漠的感觉。若能得到回应,我们就可以体验到温暖。”体验到温暖,孩子就会对世界好奇、感兴趣,敢于去探索世上的每一件事。

这种温暖,是那些冰冷的点读机、录音机、光碟给给予孩子们的吗?是那些电视机、电脑能给予孩子们的吗?读书的快乐、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密的亲子关系,其实都建立在共读时一个又一个的“砰然心动”时刻,建立在一个又一个奇妙的微感受上。

故事要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滋养孩子?《斯坦纳给教师的实践建议》中有这样几段精彩的论述:

“讲故事的时候应尽量避免造成孩子用头脑思考和理解那个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应该能激起寂静的、战战兢兢的(在一定程度内)敬畏感,能够激起欢喜和悲伤,让孩子们离开你们之后这些东西仍然会继续回荡,渐渐地转化为理解和兴趣。”(P13

“尽量通过你自己的全人来影响孩子。不要依赖感官刺激人为做作地煽动兴趣;反之,要试着与孩子们建立内在的连接,进而让他们自身产生兴趣。”(P13

“只要我们和我们教给孩子的东西融为一体,我们就能影响他们的全人。”(P14

“我们不能仅仅讲给他们的耳朵听,而是让魂与魂来对话。”(P14

寂静的、战战兢兢的敬畏感——在一定程度内,欢喜而不是兴奋,悲伤而不是痛断肝肠,这也是奇妙的微感受。它让我想起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乐而不淫,衷而不伤”,也让我想起杜老先生的千古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些,是“听你千遍也不改变、看你万遍也无变幻”的电子产品能带给孩子的吗?

亲子共读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积累、眼界开阔、词汇增加,而在会心一笑、一扑一抱、以暖驱冷的情之传递、心之交流。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享受亲子共读的时光,享受微妙的微感受吧!

1
浏览(3116)┆ 评论(15)┆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