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之美美在诗情画意,诗中所描绘的内容构成一幅颜色和谐、意境悠远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古诗之美,美在关键词,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的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古诗的韵味顿生;古诗之美美在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用来寄托诗人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所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古诗之美美在诗歌的朗诵,抑扬顿挫的朗诵将人带到一种安静、淡然的境界,让人穿越时空,体会远时代的古典与悠然。 也许有别样的古诗情怀在心中,对于古诗教学情有独钟。这不,台上一位教师在授《暮江吟》一诗,授课方式是新课堂模式——双学课堂。我在台下听课很是替学生着急:因为学生不管是汇报简单的诗句,还是凸显画面的诗意;不管是明了的词意,还是交流长篇的资料,统统都照着书本读。古诗的所有美丽荡然无存。我想:“为什么不把所汇报的内容记忆下来呢?《暮江吟》诗共有28个字,汇报诗句完全可以脱离课本;词意解释也很简短,分到一个组的某个学生身上,也没有几个字;资料也许较难记忆,但是如果挑选与本诗重点有关的资料,难点应该可以突破;至于诗意,不要求字字句句与参考资料上一模一样,用自己的话表明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即可,《新课程标准》上就是这样说的。”如此想象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便很想实践一下。恰好我们该讲第16课《古诗三首》。我在准备课上要求学生将回报的内容记忆下来。汇报课即将拉开序幕,学生会是怎样的表现,我也拭目以待。 汇报交流开始了,我的心也悬了起来,毕竟这是古诗教学新课堂模式实验之课。首先上台的是双翼组,双翼组表现如何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因为本组有一个后进生叫潘龙飞,他不会只说个:“我们组汇报完毕,谁有质疑与补充”吧,即便这样也罢,毕竟是后进生吗。本组组长开场白后,没想到潘龙飞首先出场,他说:“首先由我来背诵《石灰吟》”接着他眼看天花板嘴里背了起来:“《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声音结束,掌声四起。潘龙飞的开场无疑为大家拉开了闪亮的帷幕。继而,本组陶懿萍同学说:“我来说词意,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锤击用的锤是这个样子,说着,他在黑板上画了个锤子;开凿用的凿,一种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同样,他画了个凿子。”陶懿萍发言完毕,“我来汇报‘若等闲’的意思”,程舒婷紧接着交流道:“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若等闲’在本诗中不仅是在写石灰石把烈火焚烧看做平常的事,又象征着于谦面对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本是单调枯燥的词意,经过陶懿萍和程舒婷的诠释,既拥有了诗情画意,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古诗之韵味顿生。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后面几组的发言,虽然有的同学记忆不牢有磕磕巴巴的痕迹,但均有亮点展现,让人可圈可点。譬如在汇报作者资料时,当时我是提心吊胆,因为古代毕竟年代久远,资料拗口,学生能记得住吗?邓雅琳出场了:“于谦,明朝诗人,所写的诗语言明白、内涵深刻......”邓雅琳态度大方,语言清晰,侃侃而谈,好像在谈邻家大哥的家常。本组发言完毕,金颂霖补充道:“我来补充于谦写诗时一个小故事:‘12岁的于谦一天碰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烧石灰,只见老婆婆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石灰石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考验,石灰石的外形仍然象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在阳光下很耀眼、很绚美......块状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金颂霖的补充不但深化了“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含义,而且突破了本诗的难点——石灰的生产过程。这个问题原本是我想补充给全体同学的知识,不料想金颂霖同学却在双学课堂的质疑与补充环节以小故事的形式轻轻巧巧地突破了诗歌的难点。我不由地想到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古诗教学的意象意境之美就在学生补充资料时油然而生。 “‘歌咏言,诗言志。’十二岁的于谦借石灰的形象,体现自己人生的追求。诗人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崇光组正在总结着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总结完毕,他们声情并茂地背诵了《石灰吟》,背诵完毕,余音绕梁,一会儿,教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诗歌的朗诵形成了圈圈美丽的光环:铿锵、闪烁、明亮、耀眼...... 有一种美丽叫诗歌,学生的汇报与交流让我深深地陶醉其中。也许古诗教学之美就美在内化,内化的过程是古诗美的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渗透润物无声,能力的提升悄然心醉,情操的陶冶水到渠成,方法的形成源自灵魂的唤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