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蜗牛小荷
文  章:674
评  论:5025
访问量:622620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我的作业:苏轼课程之《卜算子》 xxt推荐博文
分类:读书随笔   2013-12-04 10:13


苏轼课程之《卜算子》



 



快乐小荷(侯长缨)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请翻译全诗。



一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间,更漏声已断,现在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万物都应该进入歇息状态了,)你是否看到有“幽居之人”还在孤独地徘徊着?那是缥缈无定的孤鸿飞行的影子啊!



那孤鸿似乎是被什么惊扰了,猛然煽动翅膀飞起来,并回头望去(发出一声长鸣,这叫声在寂静的深夜更显凄凉)。(哀鸣声里)似乎在诉说着自己那苦闷无人懂的心迹。它围着梧桐飞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栖息的寒枝,(于是)它宁愿飞到那沙洲之上忍受此夜的寂寞与寒冷。



二、这首诗中的“幽人”,一直有多种解释:隐居之人、囚禁之人、某个女子、喻孤鸿。你能(1)说说幽人是指谁,且(2)根据全诗描绘出“幽人”的形象吗?



在这首词里,“幽人”的形象是作者苏轼借孤鸿比喻自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黄蓼园《蓼园词选》谓:“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孤鸿和苏轼的“幽人”形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有孤独、寂寞、凄凉、悲愤的情感,又有自己内心执着的坚守和特立独行的勇气。



先从作者苏轼看“幽人”形象。



从词的小序可以看出,当时苏轼寓居在黄州定惠院。而从背景上看,这首词是在“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死里逃生刚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时写的。当时,因为苏轼这个案件中牵扯进很多亲朋好友,为了不让朋友们因自己受连累,他在黄州定惠院幽居时,基本不和朋友联络了。以前常常喜欢与朋友一起喝酒作诗的他此时内心一定非常孤独和凄凉。苏轼是主观之诗人,常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词的前两句中,“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一幅幽冷凄清图,可以看出苏轼的心里颇不平静,这景色烘托出他极度痛苦凄凉的心境。没有了朋友间的交流和慰藉,悲愤的心情也无人能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如何睡得着?只能在暗夜中“独往来”。回想往日的一件件事,一幕幕景。自己的满腔热情却被



人误解和陷害,心中真是郁闷生恨啊!但又有谁能真正了解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既然朝中没有我立足的地方,我宁愿到这偏僻寂寞凄冷之处修炼自身,也不愿与一些人同流合污。这就是苏轼内心的坚守。虽然他心中也会有怨,也会有恨,但他却从不肯低头屈膝应和别人。这是“幽人”一份难得的对自我的守护。喜欢苏轼的人,怕也是喜欢他心中这份孤傲的坚守吧。



再从孤鸿看“幽人”形象。



鸿雁也本是群居的动物,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南来北往。而诗中的“孤鸿”现在落单了,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可想而知。但在这样的境遇下,他还不能安然入睡,常常会受到外界的打扰。但即便如此,孤鸿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依然奋力挣扎,为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地方栖息。在这里,这只在深夜徘徊的“孤鸿”之所以敢“孤”,也正是因为它内心的强大,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抉择,有对自己生命的极大信任。宁愿忍受“沙洲冷”,不愿栖息“寒枝”上。虽然在孤独中会有难熬的寂寞、凄凉和被惊扰时的悲愤之情,但它也正是在这样的历练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孤鸿”和苏轼这个“幽人”的形象很相似。孤鸿,它那高远缥缈的飞行姿态是美丽的。“幽人”心境的纯洁也是美的。孤鸿不会栖息在不适合它的寒枝上,也不会就此丧失斗志,或放弃自己,陷入淤泥中挣扎。它选择沙洲栖息,虽倍感寂寞寒冷,却能保持一份难得的自由心境。这时的它虽已失群,但它相信自己终会找到内心的方向,找到自己的栖息之所。而“幽人”之所以幽居,也正因为他不愿屈服于命运,并追求属于自己真正的自由。



三、这首诗和苏轼的前几首诗有一些不同,你觉得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绪状态?



前几首诗是“乌台诗案”发生前所做,那时的他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虽然也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让他心忧,但他对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所作诗整体上是一种挥洒自如的风格。有的诗呈现出一种生命昂扬的状态,有的呈现一种情感喷薄的状态。这是苏轼的本性使然,环境使然。



这首诗作于“乌台诗案”后苏轼独居在黄州定慧院时。“乌台诗案”让他差点命丧黄泉,很多朋友受连累。这样的经历让他对死亡与自身存在重新开始思考。所以说,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苏轼进入了真正的向死而生的存在之思。这时他的情绪状态更趋于沉静而坚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啊!“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本该是好梦连连的时候。这“缺、疏、漏”几个字,让我们感受到苏轼内心的斑驳与深深的伤痛。在这样寂静的夜晚,苏轼能做什么呢?“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他只能来来回回地彻夜徘徊,冷静地思考着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苏轼常用“鸿”的意象来比喻自己。“鸿”的一生飘忽不定,这和苏轼漂泊的一生非常相似。“飞”是“鸿”的使命,就如苏轼一直勇往直前的生命状态一样。苏轼青年时写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飞鸿”着重于“飞”字,是一种青春张扬的姿态。老年时写过“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归鸿”着重于“归”字,是回归自我的心境。而这首《卜算子》中的“飘渺孤鸿影”中的“孤鸿”着重于“孤”字,是生命处在一种孤独状态中。把孤鸿比作自己,这是此时苏轼的真切体验:当一切的喧哗散去,人终将走向孤独。里尔克曾说:“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的孤单。”走入孤独是人的宿命,也是人之幸运。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享受这份上帝的“奖赏”?能否在孤独中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谁?我该如何存在?”是否能在这样的追问中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虽然自己所做的事情别人未必理解,但我生来不是为他人的想法而活着的,我有自己内心的法则,所以我才会“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的人生抉择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长时间冷静地思考。从这以后,苏轼在心境上有了很大变化,他由以前向外的不断寻求转向内在的自身修炼。这样的思考,让他能跳出自己来审视自己,是他走向自我,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显然,“乌台诗案”是一个分界点,这之后的苏轼在诗词风格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以后的作品更多的转向大自然和人生体悟,于是,一个真正豁然恬淡、乐观脱俗的苏轼出现了!



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



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是的,一个人的品性也直接影响着他诗作的风格,苏轼是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幽人”。



1
浏览(717)┆ 评论(7)┆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