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蜗牛小荷
文  章:674
评  论:5025
访问量:622620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我的作业:苏轼课程之写景诗 xxt推荐博文
分类:教学研究   2013-11-21 18:31


【文本解读与设计课程2013



苏轼课程之写景诗

快乐小荷(侯长缨)



 



一、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回答下述问题:



1.请翻译“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个标题。



我在西湖上荡舟畅饮时,看到天气先是晴朗明丽,然后下起了濛濛细雨。



2.“西湖”与“西子”之间,相似之处在哪里?



“西湖”是杭州一处美丽的风景,虽是人为,但布景的巧思,让它不失自然之美。群山、长堤、垂柳、游船、白云、绿水、石桥、古塔……无不透出艺术家们的奇妙雅趣。每个到过那里的人无不流连忘返。西湖使杭州有了人间天堂的称号。



“西子”是指西施,是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至于西施具体长得什么样,后人没有谁见过,但人们却能用自己的想象勾画出一个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也不管是一笑一颦,都让人感觉她美到极致,令人神往。西施就是人们心中美好的象征。



这里用“西子”比喻“西湖”,让这西湖之景便有了人情味,有了温度,也有了一种雅致动人的完美,令人浮想联翩。“西子”与“西湖”,同样是美的自然,不矫揉造作。同样是美不胜收,让人无法想象。每个人心中的“西子”的美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看到的“西湖”的美也会不同,但它们都是人们心底永存的一份温馨与感动。



3.有人说,前两句互文见义;有人说,“淡妆”对应“晴”,“浓抹”对应“雨”。你认为呢?



什么是互文见义呢?查了百度后知道:互文见义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比如: ABC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 AB都有CD。这应该就是同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由此可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中的“好”与“奇”就是同义词,是互文见义的形式。因为“好”是“美好”的意思。“奇”是“神奇”的意思。不管是晴天潋滟的水光,还是雨天空濛的山色,西湖的景色都是美好而神奇的。从“亦”字也可看出“好”与“奇”乃同义,“美好”中自有神奇的因素,“神奇”中也定含一种美好。而这样美好和神奇的景色是最令人遐想和向往的。



有人说,“淡妆”对应“晴”,“浓抹”对应“雨”。我觉得很有道理。晴天的西湖,就如施了淡妆的西子一样,处处透出自然和朴素之美,人们愿意亲近她,追随她。而雨天的西湖,像精心画过妆的西子一样,那美丽多了一份朦胧与神奇,引发人们的好奇心,愿意一再探究她美丽的秘密。



我还感觉“淡妆”还可对应“冬”,“浓抹”可对应“春”。为何这样说呢?西湖的冬天,岸边白雪覆盖,湖中晶莹剔透,正如一个冰清玉洁的美女施了淡妆,穿着素雅的服饰,带着蒙娜丽莎的微笑,静静地站在天地间,人们一看到她,那颗浮躁的心一下子便能安静下来,进入自身存在之思。而西湖的春天,万物复苏,柳绿花红,正如那抹了浓妆后的西子一样闪着热情的眸子,穿着高雅的花裙,富有朝气的在天地间舞蹈,引来众多“西粉”围观,并为之倾倒。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湖晴也好,雨也好,冬也好,春也好,在苏轼眼里和心里,她都是最美的。苏东坡对于西湖,正是出于一种情人般的爱恋,融入了自己的深情,给予最真诚的信任,所以才会从心底感觉到它“淡妆浓抹总相宜”。



4.在这首诗中,苏轼对待山水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又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眼中的风景都是个人主观思想和情感的体现,而非一个客观的世界。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在内心所涌起的情感都会不一样。同样是小鸟叫喳喳,当人心情大好时,感觉那是小鸟在为自己欢歌;而当人心情糟糕时,感觉小鸟正在嘲笑自己。小鸟还是那个小鸟,不同的是看到小鸟的那个人心情有了变化。



在这首诗中,苏轼对待山水是怎样的态度呢?



我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几遍这首诗,从诗中感觉到苏轼看到西湖山水时,有一种发自心底地热爱和信任。因为这山水带给他的是内心的平静、喜悦和欣慰。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从诗句中找找证据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写的一首赞美西湖的诗。诗人写景往往是写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西湖之水平静而阔大,象征着苏轼那平静而豁达的心。“水光潋滟”之美象征他内心的明朗,“山色空濛”之奇象征他内心喜悦的情状。在这样的西湖上荡舟畅饮,苏轼可能感到的是一种难得的欣慰之感。



整首诗处处写出了苏轼对西湖的爱恋之情,“晴方好”“雨亦奇”,苏轼看西湖,怎么看怎么美。特别是“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更是凸显了苏轼眼中绝美“情人”西湖在他心中的地位之高。



这西湖美景虽让苏轼感受到了美好,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似乎还有一种难掩的忧伤。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可能还会说我“为赋新词强说愁”。虽然诗句中的景色描写处处显示了苏轼赏西湖时心情大好,并不见忧愁词句,但你不要忽略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饮”字。“饮”这里就是“饮酒”的意思。在古诗中,酒与愁,愁与酒,往往是不分开的。一代枭雄曹操诗中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仙李白曾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王维曾讲“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范仲淹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李清照笔下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千百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酒中化愁,在愁中饮酒,酒成了诉说愁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喝酒成了中国文人排解内心痛苦和忘却苦难生活的一种方法。所以说,苏轼虽在风景如画的西湖之上心情大好地荡舟饮酒,但总让人感觉到他还有一些忧伤在心头浮荡。



有人可能会说,苏轼完全有可能是高兴地饮酒啊,难道只能是忧愁的时候才饮酒么?当然,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若印证我的想法是否合理,还需深入了解此诗的创作背景和苏轼的人生经历。



这一首诗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写下的。那么,苏轼为什么会到杭州呢?他又为什么对杭州情有独钟呢?



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介绍,1069年,苏轼奔父丧后回京任职史馆。这时候,王安石刚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便大刀阔斧地强制性推行新政,公开排除异己,一场政治风暴引起了燎原的大火。新政推行期间,百姓生活负担加重,苦不堪言。朝廷官员只要反对王安石的新政,都纷纷被流放远地或被撤职。支持王安石的小人却占据了朝中重要位置。朝廷一片骚乱,政府组织严重被破坏。



1070年,王安石任宰相后,权位更是不可侵犯。本来苏轼和司马光、范缜三人并肩作战,给皇帝上奏折多次,直言指出新政的弊端,终是未果,司马光和范缜愤怒辞职而去。苏轼虽知自己身单力薄,最终也难逃罢黜,但仍然执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既有自己的政治哲学,也有论辩是非,引证经史,以畅其义;既有冷静清晰的推理,也有愤怒的争论;为公为民,满含真情。但上书之后,如石沉大海。他继续上书,皇帝临时下诏,严谨强销青苗贷款,但却不打算废除全部此等措施,令苏轼气愤。使情形恶化的事情是苏轼出了一道考题《论独断》,彻底激恼了王安石,立遭罢黜。王安石的群小之辈还捏造借口,陷他于纠纷之中。这场朋党之争让苏轼内心极度痛苦,充满忧伤。



1071年,苏轼携家人到杭州做通判。从纷乱的京都来到风景如画的杭州,苏轼苦闷的心情一下子晴朗起来。他本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之美。这里的山水让他忘情,给他灵感;这里的人民给他安慰,给他信任。他已深深地爱上了杭州。杭州几乎变成了苏轼的第二故乡。他初到杭州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杭州,是苏轼难得的休闲之地,难得的心灵疗伤之所。他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童终于扑到了母亲(杭州)温暖的怀抱,对母亲充满了信任,尽情接受母亲的爱抚,使那颗受伤的心灵逐渐恢复了平静。他在大自然中消解着自己的忧愁,在西湖之上放飞自己的心灵。苏轼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已离不开杭州,而杭州也以她的美丽赢取了苏轼的心。他作为通判,虽然权力不大,但也竭尽全力为杭州百姓造福。杭州,已然成了苏轼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奇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苏轼与西湖,就像是“相看两不厌”的情侣啊!苏轼为西湖付出了真情感,西湖为苏轼展现着独特的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时的苏东坡心灵已如西湖之水一样平静与安宁,带着欣赏和喜悦的目光尽情畅饮。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更能体会和珍惜幸福的滋味,也只有经历过暴风骤雨的人才能品味到晴日和细雨时西湖的温情。



但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啊,他还有报国的理想未实现,他还有许多治国策略要对皇帝说,他现在还只有三十几岁,正是为国分忧的年龄,正是把自己所学奉献于世的年龄,难道他能眼看着人民挣扎于水火之中而无动于衷么?难道他就这样早早地归隐山林了吗?这不是他的个性啊!所以,我从这首诗中的“饮”字,还体会到苏轼在心情愉快地赏西湖美景之时,虽心灵暂得安慰,但内心依然有抹不去的忧伤和愁苦。这忧伤和西湖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看出他渴望有一天整个国家也能如西湖一样“晴也好”“雨亦奇”。这大概也是许许多多报国之士最美好的理想吧。



根据我对这首诗的理解,试译一下这首诗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日,阳光灿烂,天气晴好,我在西湖之上荡舟饮酒。放眼望去: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影闪动,真是美好啊!真希望能永远拥有这样的美好时光!可是不一会儿,天上却下起了小雨。再看这时的西湖,细雨蒙蒙,山色迷离,景色竟然也如此神奇!置身其中,倍感神秘无限,让人心神荡漾。呵,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的话,那么,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会人感觉到美丽无比,在心中生出无限的爱恋吧。唉,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也能如西湖般美好呢?



 



二、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答下述问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请翻译全诗。



六月二十七日,我在望湖楼上饮酒,正微醉之时,突然天色大变。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忽的一下就布满了天空,还没有来得及把群山都遮盖住。白亮的雨点就哗哗落在水面上,激起一串串珍珠似的水花欢蹦乱跳地跃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风呼呼吹过,云散雨停。从望湖楼上望去,碧波如镜,水天一色。西湖又恢复了它往日的平静与温情。



 

2.有人说,这首诗歌反映了苏轼的人生态度。那么,反映了怎样的人生态度?“黑云”、“白雨”有象征意义吗?解读的分寸在哪里?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字往往能反映出诗人的心声,特别是苏轼,他从不为写诗而写诗,他总能在诗中表达自己的真情。那么,这首诗歌又反映了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我们先从诗句和苏轼的人生经历中寻觅踪迹吧。



整首诗写了西湖夏日天气变化之快,象征着苏轼在望湖楼上饮酒时心境跌宕起伏的变化:



他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壮志凌云,做官后的人生迷茫;与弟弟子由的难舍难分,妻子父亲离去的苦痛;朋党之争的愤怒,被人陷害的悲伤……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无法预料,防不猝防,这时苏轼的心不正像这西湖多变的天气一样无法平静和安宁吗?



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苏轼不正是经历了这样的磨难,才让自己很快成长起来,内心越来越强大,敢于面对生活中更大的风雨吗?这样说来,所有的磨难就成了人生的“奖赏”,我们何不抱着欣赏磨难的态度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诗的前两句中,“黑云”和“白雨”就象征他人生的各种磨难。“黑”与“白”虽反映出这磨难的色调之寒。但从中国的山水画来看,黑白之色也有它独特的韵味。从他把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汁和把白雨溅到水面的水花比作珍珠来看,苏轼颇有些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风雨的味道。因为墨汁对于喜欢作画写诗的他来说,是珍宝。珍珠本就是大家喜欢的装饰。另外,一个“跳”字也能看出苏轼此时的心情是豁朗的。也就是说,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苏轼并没有一味的悲叹,而是有一种积极乐观豪放的态度,把人生的风雨描绘成一幅动态的山水画。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也许这“卷地风”是佛是道,也或许是大自然,是自己的沉思。过去的事早已发生,我们无法改变。未来的事谁也无法预料,只能竭尽全力,静观其变。对苏轼来说,所有的一切终将归于虚无,又何必执着于以前的纷扰,自己想开了,所有的苦难便能雨停云散,内心就能获得平静与安宁,就如西湖风雨后的水面一样。



那么,苏轼的心真的能够平静如水么?他真的能忘掉所有的忧愁么?题目中的一“醉”字提醒着我们:这不过是有着真性情的苏轼内心的一种自我劝慰罢了。若真能超然于世,他就不会借酒消愁,也不会在望湖楼上写下这首诗了。



但一味的忧愁对自己又有何益处呢?苏轼是怎样从眼前看到的景色中得到人生启发的呢?题目中的“六月二十七日”点明了当时是夏季,而夏季本来就阵雨多,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谁也不会太在意风雨对人的侵袭,反而很享受这阵雨给炎热的天气带来的凉爽。而当时的苏轼正值人生的夏季年龄(青年期),在仕途上遭遇风雨,有些坎坷也是很平常的事,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与其哀叹过去,不如乐观地走向未来。“望湖楼下水如天”,这就是苏轼,这就是那个无论内心怎样纠结,最终都能走向豁达的苏轼。



苏轼在根本处是儒家思想为主的,他需要入世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他也需要用佛、道思想,用文字和酒排解忧愁,释放压力,取得心理上的一种平衡。



解读的分寸在哪里?我把整首诗看成是苏轼心境的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闷、忧愁,喜悦、欣赏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但总体说来,他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他之所以去望湖楼饮酒浇愁,还是对以往的事无法释怀,对未来充满迷茫的。但随着看到西湖天气的快速变化又归于平静后,他有所顿悟,再回头想想曾经经历的难言苦痛时,心情逐渐释然。



 

三、读《赠刘景文》,回答下述问题: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1.请翻译全诗。



苏轼的这首写景诗和前面两首写景诗不太一样,前两首是诗人看到眼前的西湖美景和天气骤变后,借景抒情,是一时的性起之作。而《赠刘景文》一诗所写的景色较多,既写到了曾在夏季舞蹈的“荷”,在秋季傲霜的“菊”,还有初冬季颔首的“橙与橘”。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生也有四季:少青壮暮。作者是把人生的每个阶段以四季之特有的景色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融情与景,是运用了一定思力后的诗作。所以,若翻译此诗需要先了解它的背景,才能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据资料记载,《赠刘景文》一诗作于1090年,是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送给好朋友刘景文的。当时刘景文已经58岁,难免有迟暮之感。苏轼他很欣赏刘景文的才华,曾向朝廷举荐他做官。并赠诗一首,互相勉励。



苏轼写这首诗时也已54岁,这是他第二次来杭州做官了。从他第一次到杭州做通判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十八年了。在这十八年中,因那时的官员轮换制度他常被派到各地辗转做官: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都。更因当时的朋党之争,他常遭小人的陷害,深受“文字狱”之苦,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了性命。一忽儿成了阶下囚,一忽儿又升了翰林;一忽儿弹劾他人,一忽儿又被人弹劾,……人生始终漂浮不定。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两派斗争,一度有退隐之意,多次恳请朝廷到杭州做地方官,终于在1089年来到了他日思梦想的第二故乡——杭州。在这里,他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为杭州修水利,筑堤坝,建医院,救饥荒……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苏轼与刘景文一样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这首诗既是苏轼写给刘景文的,同样也是写给自己的。勉励朋友要珍惜大好时光,继续不懈努力。像“橘”一样“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



了解到这一背景,我来意译一下吧。



景文兄,现在已经是初冬季节了,就像你我也快进入人生的暮年一样。这寒冷的天气不正像我们生活中常常遭遇的种种困难么?你看,夏日里曾经舞蹈的荷花现在已经凋谢了,曾经为它挡雨的荷叶也已看不见了踪影。这就像你我曾经的青春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你再看,那秋季绽放的菊花虽然现在已经凋零,但它的枝条却依然傲霜挺立着。多像现在的你我,虽然历经人生坎坷,却仍然有傲气在胸,不轻易屈服啊。景文兄,一年中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呢?人生中最美的时光是什么呢?你看,那在寒风中依然站立枝头的黄橙和绿橘,不正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吗?虽然我们已不再年轻,虽然社会环境还不是太好,但我们依然可以努力修炼自身,尽自己的努力为百姓多做些事情,像橙橘一样为这个还不算美好的黯淡世界添一抹属于自己的色彩啊!



 



2.“一年好景”,是什么景?



诗中的“一年好景”是指初冬橘黄橙绿挂满枝头时的景色。这里暗指人生即将走向暮年的阶段。刘景文当时是58岁,正是知识丰富,经验充足的年龄,也是实现自己报国理想的最佳时机。尽力在这一阶段做出自己的贡献,结出人生的硕果,在世间少留些遗憾,在内心就多些幸福感。



不管是处在青少年,还是处在壮暮年,只要我们曾经努力拼搏过,那就是最美的风景。“荷”曾在夏天用最美的身姿舞蹈过,荷是美的。“菊”曾在秋天用最大的热情绽放过,菊也是美的。所以说,“一年好景”也指人生中个人最努力的那段时光。



 



3.你觉得,作者对荷与菊的态度一致吗?为什么?



    我感觉作者对荷与菊的态度不一致。“荷”是夏天开放,到了初冬,荷花凋谢,荷叶枯败。若来年再看荷,早已是旧荷已不在,新荷立池塘了。我们无法留住曾经的美好。而“菊”呢,到了初冬,花虽落,枝犹存。等到来年再看菊,旧枝忽又发新芽,一想到菊枝曾经历过寒冬的摧残,又怎能不令人惊喜菊的生命力?作者在这里写出了残荷与傲菊两种形象。在这里,“荷”象征人生的青年时代。对苏轼和刘景文这时的年龄来说,青春匆匆过,早已无踪影。“菊”代表人生的壮年时代,正是他们这个年龄,虽然在走向暮年,但内心的傲然之气还在,还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发出新芽。所以说,作者在这里特别赞颂了“菊枝”的傲然挺立,也是对自己和朋友充满了希望。



4.苏轼要让刘景文记住的究竟是什么?



苏轼要让刘景文记住:人走过千山万水,经历风雨寒暑后,方能达到橙黄橘绿时,方能实现报国之志。所以,即便到了你这个年龄,也不要消沉,这正是你人生的成熟阶段,你可以利用这大好时光,一展宏图,结出硕果,让自己的人生灿烂起来。



0
浏览(2515)┆ 评论(4)┆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