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武凤霞
文  章:78
评  论:2929
访问量:317380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在追寻中见证 xxt推荐博文
分类:我的文章   2008-10-14 22:38

 

  一直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是一个幸运者。因为,追随着小学语文的发展变化,我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历程。有幸见证了小学语文教学从几枝鲜花怒放,到百花满园繁盛的变迁,也见证了小学语文教学从关注知识与能力,到关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及道德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理念的变化。

  一、八、九十年代,欣赏着大师的身影走进语文

刚毕业时,不知道什么是语文教学,听人评价一节课讲得好时总是说“分析得真透彻!”“讲得真清楚!”所以,理所应当就把分析和讲解当作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那时候,唱响全国的是“三为主”的教学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在“三为主”的原则中最被凸现出来的是“训练为主线”原则,全国上下流行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于是,课堂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学会分段总结段意,分析文字的精妙所在,练习并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就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至于怎样的训练是学生喜欢的,如何训练是高效的,倒是真地说不清楚。比如朗读指导,一般只是停留在“像我这样读”“要把某某词读作重音”这样的技术层面,甚至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的真谛所在。

直到遇到了支玉恒老师,直到欣赏了他执教的《第一场雪》。

那应该是1988年前后,学校一位老师外出听课,现场看了支老师这节课,回来给我们大谈自己受到的震撼,那种陶醉不仅激起了我们这些年轻老师的好奇,校长也被深深地吸引,于是,学校马上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老师们欣赏这节课的录像。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中年男教师,我们都被他潇洒的风度吸引了,他亲切、淡定、潇洒、幽默,独特的教学语言不仅让孩子们学的快乐,而且让听课者感受到一种课堂的轻松与和谐,我们深深感到,支老师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在谱一曲美妙的歌,做一幅优美的画。他经典的朗读指导,经过20年风雨的洗礼,到现在依然灿烂如初:

比如,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学生读得还可以,支老师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面带一带?”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了雪地边上了,你又把我们带了出来。”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更加努力的投入到朗读中,争先恐后的希望把大家带入到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这就是支老师的课堂,教师的幽默风趣换来了学生的活泼开朗。

这就是支老师的朗读训练,于不着痕迹中引领学生进入读书的最高境界。

  记得当时听完课以后,很多老师模仿着上这节课,那新鲜的朗读指导方法让大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好奇,于是“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什么情景中去。”的朗读指导用于成了学校甚至那个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流行语。

从这一课,我们走进了支玉恒,也走进了他灵活多变的教学特色。

  就在我们年轻的老师们还在回味模仿《第一场雪》的朗读境界时,1997年,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太阳》又开了说明文教学的先河。

《太阳》片断:

    (学生了解了课文写的基本内容以后,支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必须要有一定的顺序才可以让读者读懂)

    师:书上讲的一些东西你们全明白了,全给写到黑板上了,还用我上课不用?

    生:不用!(哄堂大笑)

    师:咱们下课吧?

    生:用!

    师:好。如果现在我把你们的书都收上来,给你们印一张纸发下去,这纸上印着什么东西呢?就是这半边黑板上的东西,原封原样印上去。我说:同学们,给你们这张纸,你们看吧,这就是太阳!你们读吧,能读明白么?

    生:读不明白。

    师:为什么读不明白?

    生:因为缺少详细的介绍。

    师:还缺少什么?

     生:缺少顺序。

    师:对了,东一句西一句这儿一句那儿一句好不好读,咱们给排排序好不好?把书扣过来,看你们的记忆力怎样。按照书上叙述的顺序,给它排队。

    (接下来,支老师引导学生逐条梳理顺序。排序完毕后,教学继续进行。)

    师:不简单。现在我把刚才发给你们的纸收上来,再给你们印一张纸。怎么印呢?按照咱们排好的顺序,第一、第二、第三一直到第十三,按顺序排好,印给你们。这回能读懂吗?

    生:能。

    师:不缺什么啦?

    生:缺关联词。

    师:也就是缺少表达它们之间关系的内容,对吧?好了,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接下来,支老师又引导学生发现和归纳课文知识之间的关系。他先把前三条提出来,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这三条内容,实际都是讲哪一回事?

    生:太阳离我们很远。

(支老师用大括号将字和那三条内容联系在一起。)

    师:这样以来它们之间有关系啦:总---------分。可是这一篇课文你要老是总分总分好几层,太麻烦了。咱们给它打个比方好不好?这三个呀,是三个少先队员,它们组成了一个小队,那么这个就是什么呀?

    生:小队长。

    师:对,它就是小队长。那么咱们这个黑板上呀,还有好几个小队长,有的就在上边写着,有的在后边藏着。快找,看还有些小队长?

    (学生找出了”“”“关系密切

    师:这四个小队长:远、大、热、关系密切,都一般高吗?

    生:不一般高。

    师:哪个比较高?

    生:关系密切。

    师:为什么它高?

    生:因为他的成员比较多。

    师:不一定。你们班40个人,班长叫班长,他们班70个人,他们班长也叫班长。所以不在成员的多少。

    师:你们看,不管说太阳远、太阳热、太阳大,都说的是谁?

    生:太阳!

    师:对了,都说的是太阳本身。可是关系密切说的谁呀?

    生:太阳和地球。

    师:对了,它涉及得范围广了,管得地片大了,它就比它们高了。既然比它们高了一截,它就当什么了?

    生:中队长。

    师:他又在课文的后半段,所以,我们说它是第二中队的中队长。叫什么?

    生:关系密切。

    师:那么前面这三个小队:远、大热,也给它们组成一个中队,也给它找个中队长,你们说这个中队长该叫什么?

     生:太阳的特点。

    师:太阳的什么特点?

     生:基本特点

    师:对了,我们叫它基本特点,也可以叫它一般特点。

    师:那么这两个中队还应该组成一个大队吧。这个大队长叫什么?

    生:太阳。

……

一节枯燥的说明文就这样有滋有味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什么叫寓教于乐?什么叫学生为主?什么是语文能力训练?支老师的这节课作了很好的诠释。反思支老师的课堂,最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以往条分缕析式的教学方法,淡化了政治思想教育。在他的课堂上,没有口号言语,没有标语板书,学生不用豪言壮语表决心,只需要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亚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支老师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在不自觉间得到这种摇动和唤醒。在支老师的课堂上,语文不再是一个理性的语词,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再是生硬的技术操练,在这里,语文真实可感,语文形象可书,语文被分裂成一个个小小的“原子”,随时都可以被学生读在口中,拿在手中,想在心中。而这一个个精彩的点汇集在一起,撑起了“语文”这个大树的繁茂。

也正是因了这一份魅力,所以,十几年间,听支老师的课成了很多年轻老师的向往。支老师的课堂节节都在创新,你很难在两节课上找到相同的影子。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师周一贯先生这样评价他:

  支玉恒老师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他从不固步自封,不墨守陈规,他的教学之路是不断地求异、求变、求新、求发展的过程。教学思路的出新、教学设计的创意、课堂应变的灵活,乃至问点的选择、课题的解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构的安排,常常是新意迭现,使人觉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显示出教学的活力和魅力。而所有这些创新又总是能体现教师的睿智和聪慧。
  也正是“创新”就成了名师支玉恒誉满北国南疆经典课堂的耀眼光彩!

 

  真正听到于永正老师的课要晚一些了,当时就有一种深深的遗憾,无缘和这位亲切和蔼的大师相遇。但是老师又是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人。老师的课堂是淡然中见真情,平实中透射着智慧,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常常融合在游戏之中,使学生学而不觉,乐而忘返。走进老师首先应该走进哪一首著名的古诗《草》,在这一节课上,老师把这首20字的古诗演绎得出神入化,尤其是指导学生背诵的巧妙,更是直到今天仍被人津津乐道: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众笑)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一楞)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这就是于老师的课堂!改变了老师高高在上的形象,不再是以真理在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强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同行人。这种独特的教师身份定位给当时的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于老师对学习的理解也超越了那个时代,那时,人们信奉的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课堂更多要求的是庄重和严肃,而走入于老师的课堂,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习游戏。当时参悟不透于老师课堂受欢迎的原因,现在明白了,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游戏,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会带着孩子们游戏的人。关于游戏之于人的重要,习勒作了经典的论述:人只有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才游戏;而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于老师的课堂上就是在做着让自己和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完全的人的过程,他的价值是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成为自发的、自愿的活动,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果的。什么是名师?名师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教育者!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表演是一大特色。在《打鸟》的作文教学中,于老师换上了衣服、戴上了帽子,拿出了道具枪,像一个真正的偷猎者一样在课堂上开始呈现打鸟的经过。那惟妙惟肖的表演深深吸引了学生和所有在场的听众。有人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和现代的年轻老师相比,于老师不漂亮英俊,甚至普通话也不如年轻教师标准,但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魔力,只要一站在讲台上就会立刻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孩子们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杨氏之子》的导课片断:

表情朗读  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做表情:笑容满面)

生:于老师很高兴。

师:看到同学们,我高兴了。再看于老师(做表情),现在是什么表情?

生:于老师好像很紧张。

师:对,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积极发言.于老师就会紧张,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行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读读题目。(生读课题)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只有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只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真正的人来看待的时候,教师才能有这份幽默和风趣,才能有这样一份温润、可爱的儿童情怀。也正是这份高贵的情怀,让于老师课堂上的举止言语显得那么随心随性,他笑,笑发自内心;他逗,逗立足于喜爱。从他那低柔的话语,真诚亲切甚至调皮的笑容中,学生们读到的是可爱,在这样一个可爱的“老儿童”身边学习感受到的是安全。好教师应该是一个长大的儿童。记不得是谁说得话了,但是,他却很好地诠释着于永正老师几十年不减魅力的常青奥秘。

于老师的教学语言丰富而充满童真童趣,2000年代表河南参加黄河流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时,为了让自己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智慧灵动,我深入研究了于老师的课堂语言,我发现,在学生学得好的时候,于老师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读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不简单!"在学生一次次达不到要求的时候,于老师又常常反话正说:"刚才我说过,万一第四遍没读好,还有第五遍。第五遍果然读好了!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于老师课堂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时刻让学生在他的语言中收获自信。从于老师身上,我深深感悟到课堂上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对学生时刻处于指导、激励、唤醒状态,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形成语言能力,我把于老师的教学实录中特色的语言分门别类的汇集起来,在对这些语言的分析体悟中,我懂得了于老师的话:“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我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与支玉恒、于永正老师同时代的,给我及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很多启发的还有贾志敏、靳家彦两位老师,贾志敏老师的《镇定的女主人》把语言文字训练演绎的出神入化,由一个词到一句话再到一段话,贾老师引领着学生把课文从简单入手逐步读出丰满,欣赏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强烈的感受是感叹执教者的鬼斧神工。靳家彦老师的《跳水》以120多场的记录上红了大江南北,教学中靳老师对语言文字的体会细致入微,巧妙灵动,整节课丝丝入扣,教学随着文本中所叙述事件的发展向前推进,教学的高潮和文本的高潮在同一个点重合爆发。遗憾的是我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听到了贾老师的课,靳家彦老师的课至今没有机会亲临现场。两位老师的这两节代表课我都是从实录中学习的。记得当时捧读着两位老师的课堂实录,心中萌发的是深深地感动和震撼:语文课竟能这样上,竟能上出这般精彩!感叹至于也在思考:这样的课是怎么备出来的。结果常常是百思而不得其解。

  找不到名师备课的诀窍,我们很多老师就模仿着上,学校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模仿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把雪夜读得再静一点”“把我们带到大雪中去”的朗读指导方法,让我们真实感受到“经典的教学技术是可以复制的”。我也模仿靳家彦老师的《跳水》,亦步亦趋的跟随,不敢越雷池半步,更别说是取舍或创造。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感受到了教学的魅力。

0
浏览(1519)┆ 评论(42)┆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