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武凤霞
文  章:78
评  论:2929
访问量:317380
荣誉榜
推荐博文
也谈教师读书
分类:即兴演讲稿   2008-10-08 16:01

 

在所有人的心里,教师应该是广采博览的人:《安娜 卡列尼娜》、《论语》、《道德经》、《狂人日记》、《家》、《春》、《秋》……虽不能够学贯中西,但对这些经典名著定是了如指掌。遗憾的是,走进教师的阅读视野,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很多教师要么是把读书当作额外的负担,不愿轻易涉足,要么就是读一些满是稀奇古怪小道消息的小报杂志;要么是沉迷于金庸古龙梁羽生武侠小说的江湖恩怨,琼瑶小说的儿女情长,要么就是只读教材和教参。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和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因其艰涩无趣而弃之敝屣。如果你有机会老师聊一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聊一聊左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聊聊《红楼梦》,聊聊《简爱》,你会吃惊的发现,没有几个人真正阅读过,那怕只是翻阅翻阅。

就语文教师而言,在指导学生品味《秋天的怀念》时,有几人读过《我与地坛》;在带领学生体会时间的《匆匆》时,有几人能背诵《荷塘月色》、《春》、《绿》;在和学生一起沉醉于《赤壁之战》的烽火硝烟中时,有几个人通读过《三国演义》……不止一次听一位老师这样说:“这些课文教了很多遍,已经没有了感觉,读《穷人》,不再为桑娜的善良感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再为小姑娘悲惨的命运落泪!”言词语调理直气壮,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不,也许她想了,但那原因一定是“课文的变化不大”、“这样的课文教的遍数多了,老师的心灵结茧了”。是呀,用一成不变或者是在递减的知识结构来应对一成不变的教材,再好的文章也会在厌倦的心境中成为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要想让心灵冲破茧的束缚或者永不结茧,必须把大脑经常浸润在或快乐或痛苦或感动或厌恶的河流中,而这一溪活水的生成来源于阅读。如果说阅读是一片丰沃的土地,教师的专业生命就是生长在这片土地的小树,《羊脂球》《茶花女》《飘》《简爱》《野草》《穆斯林的葬礼》这或中或外或厚或薄的经典名著就成了阳光、雨露、空气、养料飘荡在空气中,散布在土壤里。广采博览才能尽情地吸收阳光雨露,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汲取成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才能使生命始终保持一种勃发的旺盛的力量。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用丰富多彩人类文化拓展自己的视野,更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阅读。阅读专业是一个单调枯燥乏味的功课,印象中没有几个人愿意读,更没有几个人能沉下心来真正阅读。很多老师认为:凭自己做学生的经验,对学生的心理能摸个八九不离十;凭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把知识教会同学们绝不成问题;想把课上的丰富生动一点,抓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可;多读书自然就具备了一桶水的知识储备,分出一羹给学生绰绰有余,那里还用学什么教育教学理论。于是,很多教师长期处于对理论学习的懈怠状态,阅读专业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成了可有可无的环节,成了最不被在意的问题。教育理论的阅读真的没有用处么?回忆一下我们的教学,当我们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时候,当我们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劲灌输的时候,当我们才刚刚注意到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时候,当我们使劲喊自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时候,当我们在为自己课堂上学生热闹的学习气氛陶醉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家,我们的智者们在说什么呢?看看这些教育名言吧:

“我们的教育就理工农医而言十有九是训练,就文法而言十有九是宣传,就学生本身而言十有九是模仿。马戏班子训练各种动物,让他们模仿人的行为,是为了赚钱;如果我们的老师也干起类似的勾当,那就和马戏班的老板差不多了。”

“教育与宣传的区别,不仅在于前者重在启发,后者重在灌输,更重要的是,前者假定每个人都是智慧的,而后者却认为智慧只会是少数人的专利。”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认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我是引导着,情境的创设者,是平等的、独立思考的对话者。我不把自己的地位优势、年龄优势、知识优势用在树立权威上,而是用在引导技巧上。我对学生最大的希望不是‘使劲信’,而是质疑和思考。我在学生面前不是‘示强’,而是‘示弱’。不作‘胸有成竹状’,而作‘我也在思考状’。”

“在课堂上,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在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读读这些外国的、中国的教育家们,这些古代的、现代的教育智者在自己的文章、论著中阐明的教育观点,试着来对应我们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对应我们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确很值得我们思考。

《给教师的建议》、《学会生存》、《静悄悄的革命》、《教育的目的》这诸多的教育理论书籍中还蕴含了多少没有被我们发掘理解的超前的论述呢?我想,我们只有走进去才能明白。走进去,才能获得教育的真义!

当然,这些文章和书籍一般都不是清茶一盏,可以让我们边玩边读,它们如浓酒一样需要慢慢品味,反复阅读才能够理解个中奥妙。所以,李玉龙老师说:教师要想提高,必须加强有坡度阅读。

事实上,很多老师钟情于不费任何心力的平面阅读习惯,不愿意走入啃书的境界。平面阅读固然重要,但它只能帮助老师们积累同一阶层的知识,是同一知识平面上的量的积累,这种积累只能在同一平面上延伸你的视野,而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你的认识,完成由量到质的变化和飞跃。而有坡度阅读恰恰重在为我们搭建登山的台阶。进行有坡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爬坡的过程,是一个艰难上行的过程。一遍,两遍,三遍,不求快,只求精。当我们对所阅读的知识由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到化成自己的思想变为自己的语言到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流淌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就多一份额外的营养。我们的触角就探进了一个未知的领域,我们在人类广袤的文化视野上就征服了一块土地,不要小看这星星点点收获,聚集的多了,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化成面,我们的视角就会由窄变宽,由我们的思维就会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

一说要老师们走入阅读的领域,现实中总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形:一是一头扎进图书馆,不管什么,只要喜欢就读;一是立即找喜爱阅读的老师推荐,别人推荐什么就读什么。其实,这两种阅读方法都不可取,因为,个人不同,生活阅历,阅读爱好均不一样,这么多不一样就决定了老师们的阅读水平阅读角度阅读层次千差万别。比如:有的人重阅读教学理论书籍,有的人重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有的人喜欢哲学,有的人喜欢历史;有的重吸收国内文化的精髓,有的重借鉴国外文化的经典等等。有这么多不同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要因人而异,因己而异,要注意方向性,要根据自己过去积累的情况调整自己的阅读视角,确定自己的阅读方向。这样才能全面汲取书本的营养,才能在不同的领域里遨游,才能品尝不同的风味,才能让各种知识在大脑中荟萃集合,而这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大脑中荟萃才能为老师建构一个立体的球形的知识体系,而老师们只有拥有如此广阔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才能如鱼儿游入大海般的潇洒和惬意。所以,决定读书以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自己以往的阅读进行一次盘点和梳理,根据需要确定阅读的方向:习惯于读文学的不妨多读点教育教学理论,习惯读理论的不妨让名著中那经过时间的冲刷积淀下来的文字为自己的大脑注入生命的活力,习惯感性的老师,不妨让哲学开启一下自己的心智,习惯读国内的不妨走入世界的范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教育没有国界,思想没有国界,博览群书才能让我们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只有拥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才能拥有鲜活的快乐的厚重的成功的专业生命。

 

3
浏览(1665)┆ 评论(23)┆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