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过好多年《数的整除》这一单元,都是先以“整除”的概念入手:整数a除以整除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接着,就引出了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的倍数,b叫的约数(或的因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然后讲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及 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定义,讲述了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最大公约数合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什么是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最后讲述求最大公约数合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目的要求: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3,会分解质因数。 4.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改版后的新教材这一单元安排6个情景: 1. 在“数的世界”活动中,学生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并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 在“探索活动(一)”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特征的过程,了解是2,5倍数的特征,了解偶数,奇数的含义。 3. 在“探索活动(二)”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了解3的倍数的特征。 4. 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学生学会找因数的方法。 5. 在“找质数”活动中,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6. 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对这些情景的学习,要学生达到一下目标: 1. 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2. 经历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非0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3.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和情推理能力。 4. 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探索非0自然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新教材题目改成《倍数和因数》,在揭示倍数和因数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与因数,而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景列出乘法算式,如:5×8=40,根据这一乘法算式,我们可以说,5和8是40的因数,40是5和8的倍数;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一单元根据《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重新进行编排,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如:找倍数和找因数都是在100以内;没有出现整除、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数学概念。 从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来看,不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注重学生的数学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如:在探索2,5,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中圈出2,5,3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们的倍数的特征;又如在学习“找因数”“找质数”时,先让学生开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动,逐步发展规律,这与原有教材相比是一个明显的变化。 改版后的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再不能用老师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做大量习题的方法去教,而应深挖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应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得提高;找出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方法,增加富有现实意义的、与学生经验相符合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探索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数的奇偶性”这一课时,教材是以小船从南岸驶向北岸来引入,因为我们居住内地,大部分学生并不熟悉小船的行驶情况。于是,我就让一名学生先从讲台的左边走到讲台的右边,然后再从右边走到讲台的左边……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这一名学生走18次后应在讲台的哪一边?走87次后会在讲台的哪一边?通过让学生主动观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发现数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主动和同学交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得出正确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验证、判断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思索,不断地总结,在和学生的交流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