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武凤霞
文  章:78
评  论:2929
访问量:317380
荣誉榜
推荐博文
行行重行行(3) xxt推荐博文
分类:我的文章   2008-09-08 18:49

            行行重行行(3)

四、跨跃

1996年的一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我正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读书。主抓语文教学教导主任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今年的市优质课由你代表学校来上,”她眼中含着笑意,“好好准备,抓住机会。” “代表学校上是优质课?”突然间听到这个消息我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等它我等了整整十年!这个迟到了的十年的通知怎不让我泪流满面!

我是一个好强的人,“只要给我一方舞台,我就要让自己的生命灿烂多彩!”是埋藏在心中的座右铭。对于这个盼了十年的机会我更不会让它从自己的手中悄然溜走。精心挑选了《爬天都峰》——因为它颇有童趣又蕴含着哲理。一遍遍试讲,一次次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试讲修改再试再改,反反复复,几易其稿。老师们帮我一句一句推敲,我也一句一句思考,大到教学环节,小到一个过渡句的说法,事无巨细大家都倾力帮忙。为了在课堂上能够运筹帷幄,我备教材备自己又备学生,为了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我请才上幼儿园小班的女儿给我当学生,我们俩面对面坐在床上,我像在课堂一样的认真,女儿也像学生一样专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8课《爬天独峰》。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我对着女儿开讲。“暑假里,爸爸带我到黄山爬天都峰……”鬼丫头象征性背上一句立即停止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我笑眯眯地看着女儿,犹如看着自己的学生。“老师,我可不敢爬天独峰,天都峰太高了。”    “你害怕了?”我轻轻摸摸女儿的脑袋。

“害怕!”女儿使劲点着头嘟着小嘴儿回答我。 “谁还想说?”我把眼神转向想象中的其他同学。 小屁股还没有坐下的女儿半蹲着又举起了手:“我很佩服那个小姐姐。” “老师也很佩服呢!” “妈妈,什么时候你带我也爬爬天都峰吧。”到底是四岁的孩子,说着说着就从课文中走了出来。看我含笑而视,机灵的小丫头马上接着说:“老师,我能读好第二自然段,我想读一读,可以么?”得!跳到后面去了!

“站在天独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那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看着女儿认真背诵时可爱的小脸,摇摇晃晃的小辫儿,听着她那稚气的声音,我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荡漾,做教师的孩子,悲哉?喜哉?我用自己的努力捧走了第一名的桂冠,获得了全市唯一一个特等奖。

按过去的惯例,也该顺理成章的由我代表濮阳市参加省优质课比赛。但命运总是不青睐于我,一帆风顺的事情对我来说是一种奢望。市教研室通知各学校要组织一次省优质课选拔赛。于是,我又重新从学校的选拔开始准备。上天注定我要经历一次煎熬。这是一次十分艰难的准备过程,不是因为课的因素,而是因为一些人为的因素。这次选拔让我有机会承受了学校里所有骨干教师没有承受的苦难。那一段日子,我不仅要准备公开课,还要上好班里的课,还要忍受着一些无中生有的造谣中伤,顶着流言蜚语而假作不知。我知道知道自己的性格,没有人能让我就此止步,越是在逆境中我越能扬起前进的风帆,自信在几年的坎坷中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我要用实践证明我是最优秀的人。

终于,我如愿以偿地站在省优质课选拔的赛场上,那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无论何时想起,总会有一种叫温馨的感觉弥漫在心头,该我上课了,一个人站在教室外面平静一下心情,对课堂环节作最后一次的梳理。魏校长轻轻走到我的跟前,附在我耳边说:“黑板高,怕你板书时影响了字的美观,所以在讲台上给你垫了几块砖,小心一点,不要摔倒。”

“垫了几块砖,小心一点,不要摔倒!”那温润的话语惊得我转身,凝视,点头,感动。浸润在这深深的感动中我走上了讲台……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瀑布》,这座曾经让我仔细观察体验,曾经让我用心感受的瀑布用它洁净的水流为我荡开了所有漂浮在眼前的浊物,天蓝地阔中我又一次拥抱了成功,在老师们热烈的掌声里我又一次我得到了市优质课竞赛特等奖,拿到了唯一一张进军省优质课比赛的入场券。

1998年,在古都开封,省优质课的赛场上,我以一篇《新型玻璃》震撼了全场,老师们的惊叹议论和羡慕被我尽收眼底,很多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老师都以为第一非我莫属,我要代表河南进军全国优质课的赛场了,但命运多舛的我又一次倒在了个别教研员的交易中,以第一名的实力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到现在仍然忘不了颁奖时台下老师不平的叫喊声。

在很多人看来,我成功了,因为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上拥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的确,我作为成功者被培育我三年的母校请回为毕业生作报告,我应邀到兄弟县市作观摩教学,那一阵,我被包围在鲜花和掌声中。但我清醒地知道,这一节节成功的课,全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次的收获里都包含着好多老师辛勤的劳动,我是被大家的智慧抬起来的,充其量,我是一个被大家牵在手中蹒跚学步的婴儿,充其量完成了由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转变。这不是我所追求的,我渴望独立行走,我渴望走得又快又稳。

,卯着劲前行的我又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胡富强老师力荐我代表河南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参加黄河流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这是对我教学实力的一次检阅,当时正是假期,不好意思把老师们拉到学校冒着酷暑给我说课,于是,我就一个人仔细钻研《火烧云》这篇古老的教材,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教学中的能力训练点,去捕捉思维发散点,独立完成了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内蒙古党校的礼堂里,在前面几位老师均以失败告终的前提下,我完成了这一次的跨越,两节课结束的时候,几乎所有听课老师都记住了河南,知道了河南有一个偏远的小城市——濮阳!已故全国小语学会秘书长丁培忠老师给予这节课很高的评价。

这一次小小的成功激励着我迈出更大的步伐。年,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两岸四地的小学语文交流活动在北京举行,我作为大陆六位教师代表之一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应该说,那是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离会议举行还有一周时间的时候,全国小语学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和蒯福棣老师把我们集中到北京,制定教学方向,亲自给我们说课。为了体现不同特色,他们要我推翻原来的教案,按照“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重新设计。

这对我的确是一个挑战,因为以学生的问题引领自己的教学环节是从没有尝试过的教学方法,“以学定教”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使教学的难度增大,也因为准备时间实在太紧张——我只有半天的备课时间。但在这样难得的机会面前我不允许自己退缩。面对崔峦老师询问的目光,我坦然而自信!虽然已经不是初出牛犊的年龄,但越是困难大我越有不怕虎的勇气。带着半天的时间里勾出的腹稿我在真正的小学语文专家面前亮相了。提问,解答,我穿梭于学生的问题中,坦然面对他们的思考,倾听,交流,引导。轻松松的一节课让我完成了又一次自我挑战。

一周后的观摩会上,《匆匆》这节课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特色让所有听课教师的眼睛为之一亮!《小学语文教学》报道这次会议的时候,评价说“这一节课上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意”。而这所谓新意的课堂是我在一周的时间内建构出来的。我感到,自己完成了又一次更大的跨越。

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我成了学校、市、省的上课招牌,从《爬天都峰》到《瀑布》;从《新型玻璃》到《匆匆》;从濮阳的赛场到开封舞台;从辽阔的内蒙古草原,到首都北京。几年的时间我把一个个市省国家比赛观摩的证书和奖杯揽于怀中。每次外出参加会议,总会不时收到一些陌生人热情的招呼,告诉我看过我的什么课,听过我的什么讲座。我想,再也没有在异地他乡碰到陌生人说认识自己,记忆自己的某节课,某个报告更让人兴奋的事了。

在展示课堂的过程中,我同时踏上了教育科研之路。1/SPAN>年,我承担了中央电教办“九五”规划研究课题————《电教媒体优化说话训练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实验研究,实验历经五个年头,五年里,我和一起实验的肖晓燕老师查阅资料,写实验方案;认真对待阶段测评,搜集第一手材料;学习数理统计,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一个个环节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结题阶段,为了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我们利用寒假时间集中写作,直到除夕之夜才完成初稿。

1999年,该实验顺利通过了专家验收。五年的实践让我对教育科研有了充分的认识。十五期间,我又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策略研究》,今年8月,中央电教馆从河南省几十个课题中挑选了三个进行现场结题验收,我执笔写出了实验报告并代表课题组现场汇报,解答专家的质疑。汇报结束以后,一向治学严谨的原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杰老师给于课题以很高的评价,最后本课题以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绩划上了句号。

五、长路

2001年10月,我来到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一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老师在教育部每人一万元经费的资助中分别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开始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从来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从来都向往着在象牙塔里生活的我立即把自己沉浸在了这浓浓的学术氛围里。白天,和来自11个省市的老师们一起沿着丽娃河边如茵的草坪走向庄严的科学会堂,走进温馨的教室。

夜晚,和来自山东的闫学、来自河北的柴东升交流着各自的工作学习情况,共同分享着对方的经验和教训。尤其幸运的是,在学习期间,我结识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听他给我们谈教学谈管理谈读书谈写作谈做人,三个多月的集中培训,八十天多天毫不懈怠的学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一年后,返销作结业答辩,我的研究课题《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策略研究》在华东师大专家

教授面前顺利通过答辩,取得小组第一名的成绩,并作为代表和其他几个班相互交流。

踌躇满志地回到学校,志得意满地投入工作。领导和老师的信任让我感到经受了拔节的苦痛之后,我终于长成了一只小小的骆驼。兴奋得举目四望,却突然间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了,总感到自己的头顶上有一层土,虽然薄薄,但却无论怎么努力也找不到突破的地方。于是,又开始了寻寻觅觅,于是,又开始了左冲右突,于是,两年的时间就在我的寻觅和冲突中悄然而逝。

今年五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撞进了教育在线,走入了《教师之友论坛》。

这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啊!四周的人均须仰视。瞬间,便让我感到了可怕和茫然。原来在我的世界之外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人存在。行走在他们之间,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一点点缩小缩小再缩小。在和大家的交流中,在发帖跟帖读帖中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读书的魅力,谈话时,我总是被他们那诗一样鲜活灵动的语言所吸引,为那敏捷的思维所陶醉,每当这时,我的心中总会萌生一种读书的渴望,于是,我也开始了原来最不喜欢的名著阅读。

说到阅读,必须要提一下当时任《教师之友》常务副主编的李玉龙,这位虔诚地行走在教育路上的杂志人,经常以行进在时代前列的教育家的身份指导着我如何看待教育,如何做一个教师。每一个长长的电话,输送给我的有“思想和技术的关系”,有“教师的知识结构”,有“理想课堂的模式”,还有“有坡度阅读”的理念,每一次和他交谈以后我都能感受到内心积累的增多。

阅读名著,阅读教育,我感受到了从没有感受过的疯狂,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我沉浸的思考。那些曾经让我不屑一顾的名著是那么美丽,那些我曾经怎么也走不进的深奥的理论变得那么可爱,有坡度阅读的理念让我感受到了啃书的快乐。我感觉到我的身体里有两种血液在奔流,在融合。

在教育局组织的读书汇报会上我这样谈自己读书的感受:长的时间阅读专业,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理性,我感到,有一棵大树在我的脑海中生成,但,遗憾的是,它每一次生成的都是一根或直或弯或粗或细或冲天或下垂的条条枝干,那粼粼的虬枝,让我感受到了苍劲挺拔的美,但我不怎么喜欢,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我喜欢枝繁叶茂,鸟语花香。而这些,我只有到名著中去寻找,让它们那历经时间的冲刷积淀下来的美丽的文字来为我的生命之树注入春天……反复的阅读震撼我心灵的段落,投入的背诵荡涤我思想的文字。

“我是相信一滴水能反映大海的那种人。孩子是小的,但他包含着成年人;脑袋是小的,但它蕴藏着思想;眼珠只是一个小圆点,但它能一览无余的看到整个世界。”多么优美、多么富有哲理的文字,如果轻易地放走它们,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除却背诵无选择!就这样,不同名著中的不同名言在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方式融进了我的思想,每融入一点,我都能感觉到心中的那棵满是虬枝的大树正在一片一片地生长出嫩嫩的绿叶。我开始体会到:名著渊深广袤,雄浑朴茂,如精金美玉,如高山大海,是一片沉睡的沃野,你在那里付出的每一份心力都将获得回报。

专业阅读必不可少,文学滋养尤为重要,如果把教育理论建构的看作骨架,那么文学阅读生成的就是血肉,骨架和血肉相依相偎,才能让我们拥有完整的生命。这是我在阅读中生成的深刻的感受。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了《教师之友》研修班,在那里,我和每一个能给我启发的人聊天,我捕捉每一个对我有用的信息,我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大家的智慧,并用它们充实我的头脑。半个月的时间,我感觉到自己得到脑中又多了不少好东西。

我是一个为课痴狂的人,也是一个敢于把自己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得人。培训班上,我为老师们做了一节课《匆匆》,老师们的批评让我得到了好多关于课的认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如何构建教师的新角色,怎样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如何把思想转化为技术实践于我们的课堂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特别研究了看云、干干、郭初阳的《猴王出世》、《斑羚飞渡》、《珍珠鸟》,我发现,他们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运用了什么亮丽的技术,而在于他们的目光总能透过文本犀利地看到文本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总能找到特殊的切入点和生发点,总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多元化、个性化阅读。看看他们的课堂,想想自己的教学,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建构不出如此富有哲理的、创造性的精彩的课堂呢?刘支书助理的一段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结:  

“一堂课的精髓就是那些别人无法模仿的东西,朗诵可以模仿、处理字句可以模仿、结构可以模仿、煽情可以模仿、开头结尾的方式可以模仿,但对文本认识的高度,以及在拥有相当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选择的切入点是无法模仿的。”原来,课堂的精彩来源于教师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原来,语文课功夫在课外!

从研修班归来,顾不得洗去一身的疲劳,我就坐在电脑前开始写我的培训感受,一万多字收获在两天以后发到了论坛。

……

本次研修班上,我为老师们执教了一节研讨课——《匆匆》,课上完以后,我经受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在洗礼中,我看到了思想的交锋和碰撞,感悟到了好多关于“课”的东西:

……

写到这里,李玉龙“茶壶里面起波涛”的经典名言不知为何突然间挤进了我的大脑。反思一下过去的教学,的确,我们总是在理解训练的浅层次上下功夫,我们总是费尽心机的思考如何用亮丽的技术来支撑课堂,我们努力把一篇短短的文章花样翻新地揉来搓去,并乐此不疲,我们总是把学习的最大收获定位在积累语言、体会情感上。哪里想到过探究深层次的问题。我陡然间明白了自己在教学中最大的不足是不能透过文本犀利的看到文本后面隐藏的东西,不能把视野扩展到这一类的文章中去,不能踏着一篇文章跳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去。想到这里,突然间觉得心胸开朗了许多,那登高望远的开阔让我感到心旷神怡。

研修班回来以后,我又开始审视我的课堂。我期待着自己能尽快走进审视文本的另一重境界,期待着我的课堂完成由预设到生成的转变。

月,闫学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我有机会完成了这一步跨越。这一次我准备三年级的一节课——《检阅》,第一稿从“检阅”盛况入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设定了教案,试教效果很好。课后反思,总感觉这节课没有上出我的视野,没有完成我心中期待的跨越。于是,北京学习期间,我拜访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和她一起设计了一个比较立体的教案,教学由最后的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入手,探测人们称赞的原因,在学生们了解到了人们对博莱克的称赞是源于这个残疾孩子的坚强和自信,对儿童队员的称赞是因为他们给了博莱克和普通队员平等的权利之后,升华到这是一次“人性的检阅”、“一次生活的检阅”中。但教学实践中感觉自己在拔高,我的要求明显超越了三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于是,再一次重新思考,在一位朋友的倾力帮助下,我寻找到了一个我从没有思考过的切入点,在这一次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给残疾人和正常人一样的机会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的基础上,我又以“参加国庆检阅难道是博莱克唯一的选择么?他还可能做出怎样的选择?”为入口,引导同学们体会到尊重残疾人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而这一层意义是蕴含在文本中的。我终于看到了文本背后蕴含的意义,我终于知道了怎样看到这层意义,经受了分娩的阵痛后,我收获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果实。同时,也完成了课堂由预设到生成的跨越。

接下来,浙江、河北、山东、四川……在一次次应邀做主题报告、观摩教学中我对语文,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扎扎实实上语文,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但它是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还是他们生命发展的舞台,在这一方舞台上,良好健全的思维习惯、健康科学的情感道德价值观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我追求平实而有深度的课堂,尽量让我的语文课线条简约而丰满,紧贴地面而行走,给学生创造出广阔的问题空间,让他们涵泳其中,为自己的收获和顿悟神采飞扬。

一位朋友说,年对我来说是起飞的一年。的确,年,我在思考和实践中终于冲破了覆盖在头顶的那层土,又一次完成了一个关键性的跨越。开始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但我知道,这所谓的跨越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跨越,充其量是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我再一次清晰地预感到,在经历了一次沉默到喧闹的变迁之后,我将再一次重复那曾经的追赶。  “旧辙方迷,新的天地又在眼前展开。”
  长路漫漫,我高兴我又站在了新的起点。

 

 

0
浏览(2417)┆ 评论(61)┆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