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至本处 ——第九届书香班级颁奖讲座有感 周末,到郑州参加书香班级颁奖会。一天的时间,仿佛都在为我诠释一个词语——还至本处。 看云的讲座少了以往的激情和昂扬,多了份款款的温软和深情——这是我最想看到的。斗志昂扬的背后,有着多么深的痛楚和焦虑,有着多么真的热爱和努力,我明白。这斗志昂扬会带来的伤害,我也明白。所以,当我看着台上的看云,一抹浅淡、清雅的的绿上衣替代了往日热烈、奔放的红“战袍”,心里无比欣慰。 吟诵、儿童阅读、华德福,是看云本次讲座的三大主题。 吟诵,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如今古诗文教学的新形式,在经历了众多形式各异、以朗读、感悟、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方式之后,再次回归课堂,古诗教学得以还至本处。录像中,云门弟子们舞着、吟着、成长着。脑海中,班里的学生们比划着、哼唱着、变化着。突然发现,这些孩子都有着清新、沉静、蓬勃的气质。节奏、韵律、重复、动作、打开、意志、情感……华德福的理念与吟诵教学的结合如此完美。看云的讲解、示范、展示,让在场的人了解了吟诵、体验了吟诵、喜爱上了吟诵。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回去一定要好好学学吟诵——实在太美了! 儿童阅读课程化,这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一时间,项目林立,活动四起,锣鼓喧天,如火如荼。专家、校长、教师们飙着劲地比赛,比活动的变化与新颖,比阅读的多少与难易,比考核的严谨与细致。看似一片繁荣,其实问题多多。 读书,原本是一件极“静”的事,活动,从来是一件极“闹”的事。这两者怎么能和谐起来?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读书活动中,师生们因阅读而体会到的平静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从何而来?阅读记录,阅读评分,读后感评比,诵读展示……怎么听怎么冷酷,怎么听怎么可怕。做为一向自诩热爱阅读、热衷推广阅读的我,如果进入这样的学校,只有“死路一条”。 评价一个学校的阅读工作,我的标准只有一条——我愿意成为这个学校的一员吗?评价一个班级的阅读工作,我的标准也只有一条——我愿意把最亲爱的女儿送进这个班吗? 看云在会上说:“草根的力量之所以可贵,因为它是自下而上的。这样的力量才是真实可靠的。人走政息的事情太多了。”做《日有所诵》已经六年,没有领导的硬性要求,没有名目繁多、一较高下的评比,我的孩子们快乐地沉浸在诵读中。他们写《泰戈尔“呸”了我一身》,他们讲《我和<日有所诵>的故事》,他们为喜欢的儿歌童诗编动作……在吉利,《日有所诵》从两个班起步,从我历尽波折网上购书开始,现在已成为书店的必有图书,不少老师自发在班内开展诵读。这样的局面,不正是平常心态做诵读,坚持不懈见成果吗? 还至本处。《日有所诵》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它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孩子本身的情况和成长的需要,合理安排,缓步上坡。一年级儿歌童谣,二年级童诗,三年级加入泰戈尔,四年级现代、哲理诗,五六年级才出现宋词、元曲、国学选章。 还至本处,孩子们简单地读,从容地背,日不间断,不急不慌。 还至本处。看云把儿童阅读课程化,把家长会课程化。以《日有所诵》为材料的每天早读; 以《我爱吟诵》为教材的“每周一歌”;以“中国老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每周固定时间的讲述;以图画书为主的班级书库保证孩子每天能够借阅一本书。看似朴素,实则大智若愚,毅力惊人。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 愿阅读,还至本处,愿教育,还至本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