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文化,让我们的精神更丰厚
我校于2011年9月创建了特色学校“成语文化”建设活动,创建以来,全校教职工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紧紧围绕“成语文化”展开,传承祖国文化。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五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学习成语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祖国文化奇葩——成语,作为学校的特色,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成语活动:诵成语、默成语、书成语、画成语、讲成语、用成语、演成语等活动,一年来,成语特色活动的开展,已经在老师和学生身上初见成效。感悟如下:
一、成语文化,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底蕴
每天晨读10分钟的成语,我带着学生读成语、诵成语,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已经熟练掌握了近百条成语。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时,竟能够活学活用,除了组词外,竟然想出了四字成语。比如:在学习“方”字时, 他们很快地想出了“四面八方”、“志在四方”;在学“山”字时,想到了“东山再起”、“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在学习“鸡”字时,想到了“闻鸡起舞”、“鸡犬不宁”。当孩子们说到“闻鸡起舞”这个词语时,我顺势利导,问:谁知道“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故事呢?我在课堂是给孩子们讲起了故事:古时候,祖逖和刘琨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形影不离,白天一起工作,晚上一起睡觉,谈论国家大事时,常常聊到深更半夜。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鸣声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祖逖就把刘琨叫醒,两人拿着墙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就这样,他们一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成为西晋时期有名的将领。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要及时奋发,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成就一番本领。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在学字读文中,弘扬了祖国文化,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底蕴,而成语深刻的含义更是深入了师生的心底。由此,课堂也变得不再单调,一个个新颖生动的故事总是让孩子们期待着下一节语文课。
在成语文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学习了各类成语,如:数字成语:“一心一意、一望无垠、二龙戏珠、三心二意、三三两两、四面八方、四面楚歌、一五一十、六六大顺、七上八下、八仙过海、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全十美、成千上万、千山万水”;动物成语:“鼠目寸光、牛气冲天、虎虎生威、狡兔三窟、兔死狐悲、龙腾虎跃、笔走龙蛇、马到成功、倚马可待、羝羊触藩、杀鸡吓猴、鹤立鸡群、鸡犬不宁、犬马之劳、狼心狗肺”;季节成语:“春风风人、春暖花开、百花盛开、鸟语花香、姹紫嫣红、和风细雨、夏雨雨人、晴空万里、暴风骤雨、秋风习习、硕果累累、秋高气爽、一叶知秋、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等等。同时我也汲取了新鲜的养分,学会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成语,比如:“含英咀华、嘉言懿行、崇论宏议、怀瑾握瑜、学富五车、汗牛充栋、顾盼自雄、刚愎自用、师心自用、笔走龙蛇、力透纸背、韬光养晦、深藏若虚、抵掌而谈、推襟送抱、徒托空言”等等;在此中,我饱尝了成语文化的丰富、厚重和魅力,真是“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啊!
二、成语文化,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许多的成语典故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强烈的文学色彩于一体,其内涵深刻,妙趣无穷,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真实地保留下一段段传奇往事和历史遗痕,故事生动难忘、人物让我们敬仰。比如:“大公无私”中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负荆请罪”中的赵国武将廉颇,“汗马功劳”中的汉代丞相萧何,“脚踏实地”中的宋代史学家司马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的明代御史刘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的西汉将领李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蜀丞相诸葛亮,“两袖清风”中的明朝将领于谦等等,这些明星式的人物,能够流传千年,历久弥新,不正是闪烁着智慧与道德的光芒吗?多少年来,人们渴望清明和平的社会风气,人们期盼德高望重的上层领导,人们羡慕真诚纯洁的友谊,历史的榜样与光辉照在了我们的身心之上,默默感悟中,我们都在效仿,都在学习,都在提升自己的修养,为社会的和谐美丽做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校的成语文化特色教育,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底蕴,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有成语文化的熏陶和指引,我们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强大力量和深刻内涵,有了民族文化做精神支撑,我们的精神世界必定更丰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