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就吸引了我。于是我就翻了几页,粗略地看了几眼,觉得几位老师写的课堂教学案例很独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阅读,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在这儿,我想谈谈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 一、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或者赞美学生都会想尽办法来激励他们,但如何更好地去激励那些较为顽皮的学生呢?《皮格马利翁效应》中的方法,给了我很重要的启示。教师在转化这些调皮学生的过程中,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期盼,让他们在另一个角度找到自尊、自爱、自信。如:教师可以给这些学生一个象征性的短期或长期的目标,使学生在心里有一个方向的初步定位,当然教师要多加关注这些学生,经常加以提醒,及时反馈近期的情况,让孩子脑子里有个大概的学情图,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定位,就会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使学生觉得自己要改变,自己在学习上要超越别人、战胜自己。教师也不会感到每天看到他就觉得厌恶。当然,这所谓的“赏识教育”也得因人而异,未必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起作用。这样的话,教师省力了,学生进步了,何乐而不为呢! 二、 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些小的细节,使得整堂课不是很完美,总觉得在某个地方欠缺了些什么,如:副课上,教师集中学生讲解要求或者纠错的时候,总有几个个别的学生,会在一边思想不集中、说说话等,不重视教师的授课,而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往往不会很在意,觉得如果在意他们的话,时间就会被浪费掉。注重大部分学生就可以了。这样一来,那几个学生就会错误不改,东西越积越多,最后与其他同学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上课的效果也应那几个同学有所降低。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关注到或者使这些同学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呢?通过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后,我发现,不管你在授课中还是组织教学中,只要有几个学生没注意你的教授,就会导致一节课的不完美。所以我认为,一节课的好坏,不但要突出你的教学方式、过程,更要看学生是否被你的课所吸引,从教师讲第一句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身上,这点很重要。小朋友都喜欢新鲜的事物或者言表,那么对待小学生的授课,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小方法,如:一开始上课,首先给予学生一个面带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或者给于学生一个带有趣味性的的开场白,使得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关注到你的身上,有一个好的开始就是上好一堂课好的现象,那么如何来维持一堂好的课呢?同样,在课中也可以用一些吸引学生的语句或插入一些趣味、简短而又结合教学的话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不但能够上好一堂课,而且和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互动。 三、平时我们在教授课中,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往往是最多的,但是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有时会出现一些摩擦或者是遇到不同的意见而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此时,教师就要通过下课后,去了解情况,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面对学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能草草地解决了事,这样,学生会觉得教师不重视他们的问题,一定要有个结果才算完事。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简短而又有效率的来处理学生间的问题呢?通过《研究三要素》这篇文章,我就可以更快地了解事情经过、去解决这些同学间的矛盾。 首先,遇到学生间发生矛盾,教师要先去观察、弄清事情发生的情况,通过对事情发展的了解再作进一步的处理。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之间为什么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呢?教师在某些时候要视自己为学生,遇事要经常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能够把为什么的问题都一一解决了,那么问题基本上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做教师不要草率地解决问题,因为有时学生会因为做错事而害怕教师的责备,所以会对教师有所隐瞒,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将成为僵局状态,或是让教师做出错误的判断,这些都是我们不愿发生的,实事求是,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经常听听学生的心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去看情况,去了解情况。搞清楚了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接下来就要去“怎么办”这些问题了。如果没有上面的“为什么”就很难判断该用什么方法去处理这些个问题了。作为教师本人必须要有一种求索精神、认知冲动,如果见到一个简单的答案就满足,不加怀疑,那就没有追问了。 我们通常在教学中会遇到大小各异的情况,但是都要一一解决,而身为教师的我们未必都是神通广大,遇事能很快、很好地解决掉,怎么办呢?那我们就要通过平时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看看其他教师是如何处理类似的疑难杂症,然后学习、借鉴并结合自己遇到的情况,加以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