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让孩子分辨何种消费才是“实际用途”?
台湾一位心理专家游干桂提出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法——是需要还是想要?
推行到对孩子的金钱教育就是:需要的爸妈买,想要的得自己付。
当然,父母偶尔也可纵容自己和孩子做一些“想要”的消费,如一年中比较特殊的日子,或者给自己或孩子有杰出表现时一个鼓励。但即使如此,对于孩子的“想要”,也要订出一个上限,上限的标准是问自己:“如果这钱花在自己或老公或父母身上,舍不舍得?”若觉不舍得,就不要去舍得花在孩子身上。
鼓励孩子靠自己的能耐逐步储蓄,来得到渴望的东西。
通常,一个心灵空虚或对自己信心不强的人,多半会藉由无节制的购物来做填补,因此平日若能多去发掘孩子的长处,予以鼓励、赞赏,强化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也就可以避免他们盲目跟风的虚荣心理了。
摘自《妈妈必须交给女儿的事》郜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