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成长! 安阳市钢城小学 曹守敏 今年九月,我所带的一年级的班级又喜获河南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优秀奖,我也因此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打开包裹厚厚的奖品,我就被这本由教育时报社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深深震撼:我们河南省竟然有这么多兢兢业业在教育战线上耕耘的精英!而我自己却对他们知之甚少! 于是,抱起书本我就开始细细地读起来,读他们的成长,读他们的付出,读他们的坎坷经历,读他们的执着与坚忍……读着读着,我就开始反观自身,开始惭愧,开始自责,甚至有些懊悔…… 于是,我就重点研读书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报告》中的三篇重要文章《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品质》,对比里面所搜集的最具成长力的老师,深刻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我正处于称职阶段,也就是高原阶段,“教学上逐渐形成了一套方法,有了自己的风格,教学成绩稳定,奠定了自己在本学科、本学校的骨干地位,成为了学生、家长、同事都信赖的教师。”但是“由于年龄的的增长和现实的打磨……激情消退,发展方向开始模糊,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就此停下脚步。”其实,我也就是正在经历着“专业发展的瓶颈”,若没有突破,我将面临的就是沉沦! 特级教师高万祥老师说的好:“优秀是卓越最大的敌人。因为一旦你满足于自己的优秀,便是平庸的开始。”我有优秀的“历史”,说明我有优秀的天资,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平庸呢?我不满足!我要突破!我要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力的教师!并且要使自己不断地成长!当我的心里发出这样的呼喊时,我开始觉醒,开始寻找突破“瓶颈”向“成熟阶段(再发展阶段)”前进的目标和途径。 说句大话:我要在自己四十五的时候成为安阳市学科带头人——这是我教师生涯短期目标。(最短期的目标就是拿回我失去的安阳市骨干教师称号——也就是因为这个莫名的不该失去的失去让我开始自怨自哀) 那么,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根据其他老师的建议,特制订出我能够施行的具体措施: 一:阅读,为自己的教育生命持续加温。 这些年来,我每天要上课、阅卷、改作业、写教案,还要应付学校的一些事情,管好孩子、老人,还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而自己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然而,在书中被调查的30位“成长力教师”中,他们每年的阅读量在100本左右的有3人,50本左右的有5人,30本左右的有6人,20本左右的有12人,10本左右的有4人。所以,我要让自己具有永远的成长力,阅读当然是越多越好!针对自己,我要多读三类书籍:第一类是教育理论书籍;第二类是与学科密切相关的书籍或者期刊,比如说《听余映潮讲课》《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等;第三类是中外名著,如《论语》《窗边的小豆豆》等。从今天开始,坚持每天读书——抓紧每一分钟时间!并且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二:专业写作,为自己的发展夯实基础。 我本人是喜欢写点东西的,因为写作可以使自己充分地表达自己。但是自己写作的时候常常没有方向性,有时跟人家写写时评,有时还想写点散文,有时想写写孩子的成长日记……缺少的是专业写作。以后,我将面向自己的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志、观察日志和行动研究日志,通过这些日志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我还要把写作当做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那些为了应付检查才去写总结和论文,也不是为了获得书香班级奖才去读书、写博。 就像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师是否能够‘公开发表’自己的声音,已经成为影响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够走多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所以,及时把自己的文章整理、发表出来,是不断奠定自己前进道路的基石。以后,无论是学校要求写的、还是自己随心写的,一定要提高到“发表”的高度来要求自己,让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让自己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和学生们的成长过程,积极向各报刊投稿,让全世界的人都听到我的声音。 三:教科研,让自己的教学生活幸福起来 教学科研是现在对于“研究型教师”提出的必由之路。“教师的研究是日常教育教学背景下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是融研究、学习与工作为一体的探索性实践。”其实,对于我这样的一线教师而言,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好方法,不是搞那些追风的所谓“课题”——“创新教育”的风来了,就研究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的风来了,就搞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而是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型研究,或者说,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完成每一天平凡的教育琐事,这就是最好的研究。例如,“怎样让孩子能够尽快掌握书写的方式,提高书写速度”、“怎样使学生爱上阅读”……这些切合我的教学实际的课题就应该是我的研究方向。我要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要实现个人专业成长的突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到一个专业成长的着力点,即研究的课题,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重要的,这样可以让自己从烦琐中走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让自己的身心得以释放。 四:“磨课”,让自己每一节课都尽放光彩,让自己和学生通过每节课都有提升。 在“成长力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有40%的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是从磨课开始的。在这里,我对自己的要求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奖而磨课,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而磨课。课堂是最能体现教师生命价值的地方,对教师来说,打磨课堂,就是打磨自己的教育人生。我要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够尽放出它特有的光彩,让自己的课堂成为自己和孩子成长的美好家园!抓好课堂四十分钟就是最实际的高效,就是为自己和学生减负的最有力的方法! 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说:“你可以先想好70岁你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你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再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所以,当读完《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这本书之后,我的个人成长意识觉醒了,我以后要:以研究的心态做教师,以幸福的姿态做自己。 当然,这些路径的背后,还会有柴米油盐的困扰、名利浮躁的缰绊、惰性心理的作祟等等,也因有了这些,成长便充满了挑战,成长的过程更难以复制。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李镇西你是学不会的。我成为不了李镇西,但我可以怀着一种虔诚的教育情怀,在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中历练、坚守,相信我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