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叙事类作文中,有的孩子只写客观过程,就跟记流水账一样。不见作者的心理活动,即作者是怎么想的、心情的如何。文中人物像“木偶”一样,不会说话、不会联想。整篇文章干巴巴的。例如:写拔河比赛,只写了如何整队入场,对方是那班,参赛人数多少,裁判发令,运动员的姿势到谁赢谁输……他从拔河开始到结束,就写了一个完整的客观过程。 怎样才能让文中的人物“站”起来呢?我想关键在于写好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像我们活生生的人一样,会说、会动、会想。让读者一读就像看见画面一样,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位同学的作文《夹珠子比赛》写得很成功。心里活动描写得细腻,一读就觉得夹珠子的场面在眼前一样。 夹珠子比赛 星期一上午,我们在教室里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夹珠子比赛。 一上课,老师面带微笑说:“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全班平均分成两大队,有红队、蓝队。每队分成两组,在一分钟内,哪队夹的珠子多哪队获胜。”同学们一听都欢呼了起来。 只见老师拿出一盘五颜六色的小珠子,珠子小小的、滑滑的,看着细细的、短短的小棒,总觉得用这么细的小棒夹珠子太难了。第一组同学上场了,我们围着他们,瞪大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只见阳阳低着头,弯着腰,眼睛直盯着盘子里的珠子,恐怕他们跑了似的。他夹了一颗小珠子刚要放到手里,小珠子一溜烟又掉进了盘子里。我心想:阳阳真倒霉!该我夹的时候,我要一定要小心,不让这些“淘气鬼”溜走。 该我们这组上场了,我走上前去,拿着细细的小棒,心情非常紧张,裁判员一说开始,我就瞄准一个小珠子,向他发出进攻,小珠子跑得可真够快,刚要把他夹住,他一下子逃跑了,我仍不灰心,自言自语地说:“小珠子,你别跑我来跟你玩呢?”小珠子好像听懂了我的话一样,跑到边上不动了,我趁机夹住了一个,高兴极了。接着两颗、三颗,我刚要夹第七颗,裁判员说:“停!”我不由自主地说:“这么快呀?” 该宣布结果了,我想:我们蓝队可能输了,因为我们那一组夹的珠子都很少。老师一算红蓝两队打了个平局,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个游戏真有趣,还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只要用心就能做成功。
在老师拿出珠子和小棒的时候人,作者仔细观察,担心不好夹。 例如:珠子小小的、滑滑的,看着细细的、短短的小棒,总觉得用这么细的小棒夹珠子太难了。 在别人比赛时小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产生联想,让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例如:我们围着他们,瞪大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只见阳阳低着头,弯着腰,眼睛直盯着盘子里的珠子,恐怕他们跑了似的。他夹了一颗小珠子刚要放到手里,小珠子一溜烟又掉进了盘子里。我心想:阳阳真倒霉!该我夹的时候,我要一定要小心,不让这些“淘气鬼”溜走。 在自己比赛时抓住心理活动,写出了自己耐心、机智。 我走上前去,拿着细细的小棒,心情非常紧张,裁判员一说开始,我就瞄准一个小珠子,向他发出进攻,小珠子跑得可真够快,刚要把他夹住,他一下子逃跑了,我仍不灰心,自言自语地说:“小珠子,你别跑我来跟你玩呢?”小珠子好像听懂了我的话一样,跑到边上不动了,我趁机夹住了一个,高兴极了。接着两颗、三颗,我刚要夹第七颗,裁判员说:“停!”我不由自主地说:“这么快呀?”
在写叙事类的文章时、只要孩子善于观察人物,揣摩作者的心理,把心理活动写得跟真的一样,文中的人物就会“站”起来,跟读者产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