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呢?今天我说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个主题单元《美与丑》。相信通过我的解读,大家会对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我的解说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着眼整体 明晰布局编排 二、 研读课标, 引领教学方向 三、 多策并举 提高语文素养 一、着眼整体 明晰布局编排 “美与丑”这一主题单元位于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从纵向来看,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这个主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淀,生活体验不断的丰富,对美与丑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够深刻,本单元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旨在深化孩子对美与丑的理解,让他们能够用正确的眼光去评判事物,提高鉴赏能力。从横向来看,本单元选文力求做到不同文体、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借助于单元主题创设的学习平台,使孩子能够对美与丑的关系具有一种奠基性的认识。它前有渗透,后又延伸,前面《高尚》单元学生已经了解到人物高尚品质是美,本单元继续深化美的概念,当孩子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后,他们会在后面单元的学习中不断发现美,体味美,揭露丑言恶行。比如,接下来的《母亲河》单元中,孩子能发现祖国山河的美,战争单元中,孩子会多角度的审视战争,战争是残酷的,但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是美的等等 本单元依然由三部分组成,主体课文,拓展阅读,语文天地。选文多角度揭示了“美与丑”的内涵:《丑石》一文引导我们要提高审美眼光去评判事物的美丑;《寓言二则》用两个寓言故事说明盲目效仿,溜须拍马而导致的各种丑陋现象;《做最好的你》说明自信的重要性,教会我们怎样用自信将自己变得更完美。《有些人》《丑公主》让我们了解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而评价人最重要的是心灵美,单元日积月累为学生提供了三句关于美与丑的名言,是对单元学习内容的补充;综合活动用课本剧的编写与演出形式,反映生活中的美与丑;金钥匙继续交给孩子自读课文的方法和步骤,单元小结让孩子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取得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审视本单元教材的内容:由主体课文的学习铺垫到后面学习成果的展示都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从形式到内容,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 二、研读课标,引领教学方向 作为教学,制定目标当属第一位。因此,要想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研读《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核心,既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并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又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所选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使学生达到“得法课内,受益课外,影响终身”的学习目的。针对课标要求,结合主题单元的编排特点,从这样一个整体的视野上来思考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从三维目标这个角度就很容易选择我们合适的教学视角: 在知识与技能上我们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用我的摘录笔记形式积累有关词语以及名言警句;初步尝试编写剧本。 只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教学实施才能扎实有效。接下来我谈第三个环节:多策并举 提高语文素养 1 、 加强整合、灵活处理教材 整合1、阅读教学与金钥匙整合。本单元的金钥匙继续教给孩子自读课文的方法,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每教学一篇课文,我都要求学生按照金钥匙交给“四步法”来学习。学生在识字学词后,快速默读全文,勾画问题,然后确定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比如在教学《 丑石 》时,学生通过反复默读,提出“丑石这篇文章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此时,老师不急着出示答案,让他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比如认真看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思考,抓重点词语和句子,借助资料,小组交流等。让孩子一般读,一边想,一边圈点评注,写好自读笔记。学过以后,答案还是五花八门,但经过他们自主学习,对课文的理解比我们一味地讲解要好很多,这时我们只要稍做引导,孩子就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丑石不但不丑,反而很美,具有内在的大美,丑石由被人们遗弃讥讽到被人们赞叹,说明欣赏真正的美需要有识别的能力,欣赏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再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来。 整个过程中,默读速度在不断地提高,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能用心揣摩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另外,《寓言二则》是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沿用金钥匙的方法,但摒弃支离破碎的讲解分析,应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 《做一个最好的你》是一篇说明文,内容通俗易懂,让孩子运用金钥匙方法,抓住要点,试着列出提纲。 整合2、阅读教学与综合活动整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歇息的理念,不但要自始自终贯穿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要渗透语文学习的全部。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用话剧的形式展现美丽的心灵,揭露丑言恶行,倡美抑恶,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我在教学时,将综合活动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达到了完美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寓言二则》时,学生知道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过了,美就变成了丑。在学生充分理解美与丑的界限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美与丑的实例,为剧本找到丰富的素材。另外《有些人》教学后,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也为剧本积累了一定了素材。在教学《丑公主》时,通过学习表演,让学生初步感知戏剧的特点,了解戏剧有别于其他的体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一系列的渗透,当本单元阅读教学完成时,学生编写剧本,表演的剧本的能力也水到渠成。 整合3、阅读教学与日积月累整合 语文天地中的日积月累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补充。这部分的内容不能单列开来学习,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补充。比如,在教学《东施效颦》过程中,当探究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美时,学生说最自然的就是最美的。此时把日积月累中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美不是模仿来的,最自然的就是最美的。 2、展开想象、培养发散思维 课标指出“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如在教学《楚王好细腰》时引导学生想象:大臣们在细腰过程中是否非常痛苦?他们会有思想矛盾吗?如果你是大臣,你会有什么想法?你是否认为文章的结尾可以再写点什么?让同学把自己扩写好的东西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出来。学生的思维是不拘一格的,对文章的感悟也是各不相同,我们有位学生在结尾续写时就想到了大臣们细腰后遇上了战争,结果文武大臣们都细腰成功了,却再也没一个人能带兵出征了,这时楚王傻眼了。那么这位同学对这篇文章的感悟就够深刻了,以后在他的生活中遇到此类事情,他也能正确对待了,我们的学习目的的达到了。此外还有很多文章皆可以换角度从多方面感悟,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既可以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个性化表达以及创新能力。 3、彰显个性,鼓励多元解读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由于学生的介入与创造,使得进入学生头脑中“第二文本”会较原作有所变异,有所提升,这是因为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她过去积淀下来的文化成分与课文所包容的文化成分处于一种急剧的交流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赋予作品的某种含义,学生往往会做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割舍与添加。《丑石》一文中,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句话,学生不能理解,他们会立刻想到坏到极处就是好?臭到极处就是香?大到极处就是小等等。这时教师就应该肯定学生的不同意见,及时引导:丑之极并非美之极。不能说发现了丑石的内在美,它的外在丑就不存在了,或者说丑就转化成了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也只能发生在类似丑石这样的事物上,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孩子很容易就会想到 这句话是为了强调人们的世俗无知掩盖不了他“默默忍受这一切”,而“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了。这样的设计既明白了课文内容又巧妙处理我的视角冬冬的看法。鼓励孩子敢于挑战教材,多元解读,就会培养出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4、拓宽领域,语文融入生活, “生活即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生活中运用。《美与丑》主题单元最终目的让孩子提高审美能力,欣赏美,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美。课外,也有很多书目介绍了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推荐学生阅读《名人传记》《感动小学系列数目》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将所学的东西深化,在生活中就很容易能发现细节的美,也就是,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其将学习延伸到生活中,让学习影响孩子的情感,影响孩子的行为,做到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把握教材有尺度、理解教材有深度、感悟教材有温度、教学教材有角度,用心去品味教材的无限魅力,因为视野决定教学的广度和方向,视角才可尽显教学的尺度和效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