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文心雕龙
文  章:628
评  论:477
访问量:79615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分类:我的文章   2012-02-23 18:15

                    教师学习材料(序言)

 

笔者选编完所有的文章之后,想要为选编的文字写下几句按语,没来由地便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这本来是所选编的所有文字的最后一篇文章的题目,版权是属于我们仰首探寻教育的光明的导师肖川教授的。突然间,就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这句话特别适合笔者与即将读到选编的肖川教授的这些文字的同仁们共勉。

每个学期伊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都像是一支搭在弓上的箭,我们积蓄着力量,等待那离弦的一刻,带着我们的教育思想奔向我们理想中渴望的新的未来。前路虽未可知,但我们无惧无畏,我们的行囊中背负着太多前人的“叮嘱”,他们虽历经时空,但依然可以穿越思想的深邃,直达我们的心间,让我们更有勇气地在路上奔跑。

我们曾牵着孔子的衣袂在春日里沐浴清风;也曾拉着蒙台梭利捡拾童心,感知教育的温度;我们曾跟陶行知走进社会,体会平民的教育;也一直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用真心和爱将我的的教育理想放得更高更远;我们教育教学行为中始终有周国平、朱永新、李镇西……更多智者的声音的陪伴。

在这个没有雪的冬天,严寒依然难以抵挡,我们选编了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肖川教授的24篇教育随笔,选编的理由很简单,只是因为这些文字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社会、人生和教育问题的明睿洞察,对教育理想的热切追求,对人类不灭良知的深沉呼唤,对人生当有境界的祈望和希翼。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告诉我们思想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就像线对于风筝一样,失去的了思想的牵引,便会失却教育的方向;《理解“教育”的关键词》中的那些“关键词”希望能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更多的思考;《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更是告诉我们的目光还可以在教育的路上触及的更远,更是让我们懂得其实我们教育的思维目标不仅定格在知识,还要努力感知生命的体温;《教育的期待》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体现“教育”的“文化行为”?我们该用什么提升“教育的品质”?肖川教授会用他深刻的文字给我们解答,其实他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答案,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感动,耐心读一读《假如我能做一个校长》,不难发现一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还应该是什么?《给教师的建议》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动呢?《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表现在“用心”和“培育”,我们的努力将决定下一个黎明是否是彩霞满天。

我相信,正如肖川教授所说那样: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既是一种勉励,也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信心。

勉励是因为我们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实践者,我们都在路上,探索与实践依然是我们每个人不变的追求和理想,我们需要更大的鞭策和动力;

希望是因为我们都渴望让自己走得更远,希望自己的背囊更多一份厚重,让自己前行的脚步坚定而有力;

信心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优秀者,我们就是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们呼唤更多的和风的吹拂,让自己飘扬出自己的优雅。

就在笔者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从窗外忽然传来了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欢的歌声《大爱》:

亲 就在我的面前

亲 延伸我的视线

一切就像在昨天

看芬芳的水仙绽放依然

 

梦 依旧飞在云端

路 通向心的家园

款款又一个春天

携着和煦的风儿吹送温暖

 

噢,游走在天地怀间

一路花开灿烂

歌声飘荡在亲亲的蓝天

心儿快乐怡然

 

莫名,就有一种感动从心底涌起,忽然就觉得这是唱给我们的教育的主题曲,教育的亲切就在于对“在我的面前”却“延伸我的视线”的体悟,而我们学习与教育的最高境界也莫过于“大爱”二字,教育终归要回归于质朴的,就如《道德经》所言:“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带着“大爱”出发,祝福每一个阅读这篇文字的人!

1
浏览(2824)┆ 评论(1)┆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