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闫慧
文  章:420
评  论:444
访问量:277976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感悟
分类:心情   2011-04-11 11:11

感悟

课改旅途,新的词语层出不同,但是不管怎么变换,有一个核心总是不变的,那就是“以生为本”。正是因为以生为本,课堂中老师才要善变。也就是要有敏锐的目光捕捉课堂,以迅捷的变更引导学生的明了。

在《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中,老鼠即便是享受奶酪的时候,都在关注周围细微的变化,随时准备应对不可避免的变化。当“没有奶酪”时,老鼠没有惊慌,没有徘徊,而是积极应对,把眼光投向迷宫的深处,敏捷快速的寻找新的奶酪。课堂上的老师,就要有这样的素质,用用“鹰”一样的眼睛,敏捷的观察学生,用“善变”的思想调整教学,让教学因“变”而精,因“变”而奇,因“变”而丰,在变中快速成长,在变中追求精彩。

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实际与教材的特点,在情趣中进行,在简单中发散,更是在丰富的内涵中延伸。

用新课程的眼光去分析一些教学现象,并要注意传统有价值的东西的继承。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也是提高最快的途径。先学写点小文章,再逐渐写大文章。

数学课不要盲目做加法,当每个学生都觉得数学如此简单的时候,我们就成功了。

什么是有效课堂?怎样才算高效?

1)六个特征: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导向;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

2)高效课堂六个“力”(东营胜利四中):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卓越的成功魅力;长远的发展潜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3)高效课堂四“实”(华东师大叶澜)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是衡量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准。

4)所谓有效、高效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强调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定性:我们向课堂要质量是向45分钟要质量,就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扎实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把时间前后延伸,利用课下时间预习或做作业,加重学生负担。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后要质量;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教规律教方法,低水平的教师侧重教知识,讲一个个习题一个个知识点;高水平的教师注重高屋建瓴,整体建构,低水平的教师零打碎敲,跟着感觉走。

二是强调教学目标的规定性:如果一堂课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很难评价效率高低。美国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如果学生不明确目标怎样去学习,因此必须有一个标准来衡量是否达标。

2008年洋思中学提出每堂课只讲4分钟和十不教学策略

1)不布置预习。洋思中学一课内容两课时完成:第一节完成预习,第二节解决完教学目标,所以课下不预习。预习,从本质上课是对的,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满堂灌情况下的预习存在以下问题: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浪费了时间,缺乏责任意识等,不利于教师真正了解预习的真假;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新奇感,缺少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课堂表现不佳,也增加了教师负担。这种满堂灌下的预习不同于教师指导下的预习。

2)不课始复习。课始复习其用意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课改的目的是高效,是当堂学,当堂掌握,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应该完成的事,做到“堂堂清”,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有责任感,(洋思中学实行“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而如果有了课始复习,必然会占新授课的时间,新授课时间也就会相应缩短,师生精力必然分散,既要忙于复习,又要忙于学习新知识,必然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发现、分析、解决、消灭问题。事实上,每一节课末都有复习环节,是对新授课内容的提升与发展,所以课始不必复习。

3)不精美导入。传统教学中,都要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这种语言是教者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准备的结果,这样做的目是是能给学生一个总体印象,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创造一个学习情境,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做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就可以在不动脑筋的情况下,知道文章内容,就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不可能形成有针对内容的独特理解与认识,被动接受老师所讲内容,这与新课程理念不相符合。

4)不课始解题。有的教师,一上课就从题目入手,进题目的结构,讲题目的表面与深层意义,讲题目与内容的关系,讲时代背景讲影响,这些都是教师自己的解读,并非学生的解读,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析题、解题的能力。这是一种严重霸占学生思维的形式,题怎么解,应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题,然后结合文本对照解题,如果学生在解题中有了问题,老师才帮着引导解决,这样的解题,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升了对题目文旨的理解。

5)不轻易范读。老师范读了,学生在读书中出现的问题就会被隐藏。老师就不会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更为高效的学习,让学生自己读文本,只有自己读错了,教师才引导学生去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后,再让学生读,如仍不对,则教师范读,才会给学生留下最为深刻难忘的印象,这范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每节课都需要情境吗?不预供情境。有的教师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备课时总在情境上下功夫,情境的创设首先应是学生,而学生的见解和问题是创设情境最可珍贵的资源。学生想对了,说明学生自己会,老师就不必纠缠,不对,老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正确想像情境,从而使学生从“不对”到“对”,如果在学生没有思考,没有暴露问题的情况下,一开始就提供相关情境,这其实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填鸭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这么紧的情况下,让一两个学生表演、大家做观众是极大的浪费。

7)不允许查阅。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让学生随意地查阅资料。并时也不错,为什么高考不会呢?就因为很多作业是抄袭的。

8)不轻易开讲。许多老师成为课堂的“讲演者”、“表演者”、“卖弄者”,只要学生一有问题就迫不及待地讲、说、写、演,以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帮助学生,我们认为,“最好的教法就是不教”,从上课到下课,要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领悟知识,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实践得到的,教师在课上不要轻易讲解,而是要还权给学生。不讲解就是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的一种期待,学生就会竭尽全力解决问题,但教师不是一点不讲,而要看时机,看火候,在什么时候讲,讲什么,决定权不在老师,而在学生,在学生需要你讲时才讲,在学生无法理解时,你才讲,在学生学习达到“愤”、“悱”时才讲,讲学生不会的,一句话,老师们要做到“无事不出场,非出场时才出场”。演戏一定要让跑龙套的先上场。

9)不迁就学生。很多公开课上得很顺,似乎都是水到渠成,顺的原因是课堂上,教师只关注那些举手的学生,那些尖子生,未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不举手的“差生”,课堂繁荣是假象,其实质是少数人的发展,是少数人的表演的课堂,不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使得“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目标落空。我们在课堂上不能随意地迁就学生,做到课堂上让差生先发言,让中等生、尖子生补充发言,让差生先回答就能了解差生的思维,从而使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以差代优,而不应该以优代差。再者,对学生回答不能一味地肯定,要胜学生一筹,发现问题,有策略地指出问题,要提升问题,发展学生思维,从而最有效地解决问题。

10)不布置课后重复机械作业。由于课堂效率低下,没有做到“堂堂清”只好“课内损失课外补”,所以课学教学一定要做到“堂堂清”即一堂课完成本课时的基本任务,达成基本目标,不拔高不降低,这样,课堂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为课后的解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课后时间应是学生的,一定要把课后活动权还给学生。为了使课后时间更有效的运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组织作用。引导组织学生去做有益的事情,这就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从而就会乐学、爱学、好学,充满兴趣、高效地学。

 

1
浏览(1021)┆ 评论(0)┆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