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瘦尘
文  章:254
评  论:1167
访问量:194432
荣誉榜
推荐博文
让榜样言说,用故事书写——焦作新教育印象
分类:和新教育同行的日子   2010-12-30 09:49
 

(转)让榜样言说,用故事书写

——焦作新教育印象

 

新教育研究院  卢志文

 

为期三天半的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和开放周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新教育在焦作这片土地上的蓬勃生长——从城市到乡村,从小学到初中,大家被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榜样感动着,被焦作新教育人身上的那种精神气质感染着,为新教育无法阻挡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而感慨着。

通过“走进一所学校,透视一个班级,体验一种行动,分享一段成长”,我们看到了经由岁月的磨砺,新教育绽放出的花朵。尤其是在焦作的一些学校和教室里,我们看到了那些被新教育浸染过的孩子,他们眼神中的那种灵慧、高贵和自信,他们是如此与众不同。

新教育实验是这个时代教育改革乐章中的独特旋律,并将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探索价值,其实践标本也将成为可供历史叙说的脚本。由一个人的孤独行走,到一群人的结伴而行;由民间草根到行政支持,由自发行动到区域推进——三年多的时间,新教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焦作新教育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人们心底的追问: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在哪里,我们怎样做新教育。

 

²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个团队才能走得很远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借助灵山新教育贵州支教行动,焦作市教科所的张硕果老师和新教育有了一次美丽的相遇,之后张老师成了一粒新教育的种子。她一所学校接着一所学校,一场报告接着一场报告,穿梭在学校和教室之间,教师们的行走方式也因此开始悄悄地改变。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只要这个力量专注而持久,同样可以撬动地球。一个人就这样悄悄地影响着一个地市的教育。

2007年的那个冬天,是焦作毛虫最为“疯狂”的一个冬天,他们一头扎进新教育实验,借助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从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突围,并最终走在了一起。

一批老师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书写中,穿越经典,共同生活,最终成长为榜样。赵素香、大杨树、王丽娜、赵莉莉……很多今天我们非常熟悉的榜样老师都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深度卷入新教育实验的。新教育已经融入他们每一天的生活,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卷入实验,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因新教育而受益,焦作新教育开始借助团队的力量不断壮大,每一个毛虫都在以团队的名义成长。“润德屋书友会”“圪垱店毛虫团队”“四棵柳读书沙龙”“追梦之旅”……从市一级到区一级再到学校层面,只要愿意成长,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队伍,都可以加入团队。在团队中每个人都会去寻找自己的榜样,同时也为其他团友的成长尽上一己之力。她们因共同的愿景和梦想而结伴行走,彼此欣赏,相互取暖,共同编织。

我们对于实验区的期待,就是要有一支真正站立起来的实验团队。这个团队不是行政管理团队,而是亲身实践的骨干教师团队。团队的每一个人必须站立在教室中,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人、带动人。这一点,焦作的团队做得风生水起。

焦作新教育核心团队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开放,非同质化。他们根据实验功能,组成不同实验性质的研究团队。这样,区域内的实验老师都能对应找到“自己的组织”。团队让越来越多尺码相同的新教育人汇聚在一起,也影响着一些尺码不同的人,通过共读共写,通过网络研修,更多的老师成长起来,越来越多基层教师的生命状态开始改变。

团队成员一方面尽己所能为刚刚上路的老师送去报告、现场做课、答疑解惑,一方面也不断在团队中寻求支持。在那里,跨学校、跨区域的讲座、辅导、交流、研讨成为新教育毛虫成长最重要的平台。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个团队却可以走得很远。焦作实验区团队推进新教育实验的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²  有榜样就会高大,有故事才会久远

 

新教育不是贴标签,不是赶时髦,新教育是唤醒,是编织,是仪式,是刻写,是穿越,是成长。新教育能够记入历史的,绝不会是概念和口号,而是榜样和故事。让教师成为生命叙事的主角,让新教育人成为学校真正的英雄,这是检验新教育学校实验开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尺。在焦作,让榜样言说,用故事书写,是新教育人成长的重要方式。

环南一小的大杨树老师坚持用文字记录学生的成长,记录班级的故事,记录自己的反思,和学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在实验最初的半年多时间里,她给家长写了二十七封信,“不抛弃不放弃”是每封信的末尾都会有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成为她和她们班家长之间沟通的密钥。在大杨树的班级里,每一个孩子过生日都会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生日诵诗,借助这样一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她们建立了共同的班级愿景,构筑了和谐的家校关系。

中站造店学校的赵莉莉老师,是焦作新教育榜样的又一个缩影。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正在改变和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发展。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教育对教师行走方式和生命状态的改变。

离修武县城25公里的西村乡,是焦作农村新教育实验的典型。该乡50多岁科研负责人罡雪山老师多次深入各山区学校,推进实验项目。在他的带动和感染下,该乡各中小学都开设了富有农村特色的新教育实验项目,老师、学生以及一些多年没有看过书的农民家长,都加入了共读共写的行列。

马村工小的赵素香老师由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为焦作市四万名教师中唯一的一位小学功勋教师。三年多的时间,她在教育在线留下了近百万字的随笔和故事。

在王丽娜老师的班级里,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四本自编书,一字一句记录着自己的童年生活;焦东路小学的尤小惠老师,是焦作年龄最大的实验教师,前不久刚刚退休,在退休之前她仍坚持和孩子共读共写,不仅学会了电脑,她的班级成长主题帖还被“教育在线”推为优秀帖。朱永新老师专门为她赠书题字:“新教育人永远年轻,青春不老”。

在焦作,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教育的内涵。真正的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教育故事和教育细节中写就的。

新教育就是要不断地言说这些榜样和故事。如果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新教育的榜样和故事,我们仍然会因此担忧实验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焦作,虽然还没有常丽华那样优秀的榜样,但在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群体当中都有他们自己的榜样,更重要的是,这些榜样在一直坚持不断地跋涉前行。

 

²  结构决定性质:谋事在人,成事靠组织

 

一本书加一本书,再加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在焦作,新教育自下而上不断生长,新教育也在自下而上不断感动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行政力量。从教师到校长,从校长到局长,每一个层面对新教育的认同和支持逐渐让新教育成为焦作教育的主流文化。

2009年一次海门之行,让焦作市教育局的张丙辰局长为新教育的魅力所折服,发出“沐江风海韵,开源头活水,新教育的半亩方塘,映满云影天光”的感叹。教育局先后四次派出包括局长、校长、骨干教师、科研人员在内的百余人,赴海门观摩学习新教育。

200911月,张丙辰局长又顶风冒雪,驱车九个多小时赶赴山西绛县取经,之后,焦作的新教育开始走上了行政支持的快车道。焦作新教育实验研究室应运而生,“焦作新教育之家”培训基地投入使用,焦作新教育实验高级研究班开班,“相约星期二”——焦作新教育系列开放周活动相继推出,新教育逐渐成为焦作教育的主流文化,焦作新教育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地市的新教育追梦人。不仅如此,焦作还自觉承担了周边地市新教育的领航任务,在商丘、平顶山、周口等地,他们为一线教师开展实验送去理论和技术支持。20108月,张硕果老师带领焦作新教育团队核心成员为舞钢市一千多位校长、教师做了为期三天的新教育专题培训,短短三个多月,舞钢新教育势如破竹,如火如荼。

新教育是一锅石头汤,需要每一个人用心来熬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焦作团队中,以李志强、薛志芳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校长,正在以自己的教育情怀和智慧积极投身初中新教育实验,不断丰富新教育,发展新教育。

这次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恰逢焦作教育局换帅。张丙辰局长履新,马秀泉局长接任。新教育实验区会议,成了马局长上任的第一个活动,参观学校、致辞、报告、接待……马局长全程参与,倾情投入,从“接任”到“接力”,我们对焦作新教育更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新教育是一个来自民间的“草根”教育改革实验,强调自发、自愿,需要有心之人和有识之士。然而,结构决定性质,谋事在人,成事靠组织,团队、机构、制度……在更长的时间范围里,则更加可靠和重要。焦作、桥西、绛县、海门……这些实验区新教育事业的成功,既是人的成功,也是组织的成功,更是人通过组织赢得的成功。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对于这个世界,或许我们真的改变不了什么,每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然而,唤醒一个教师,就唤醒了几十个孩子,唤醒一个校长就唤醒了几百个孩子,唤醒一个局长就唤醒了成千上万的孩子。新教育人所做的一切,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在乎,成千上万的家庭在乎。这也许就是新教育人的生命价值之所在吧。就像朱永新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原本卑微,因为新教育,因为一份使命,我们的生命由渺小而庄严,我们的工作由稻粱谋扩充至千古事,我们的世界也由柴米油盐放大到家国天下。

亲爱的新教育人,今天,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往哪里。我们曾经以怎样的方式走过来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后以怎样的方式行走。

用我们的理想和坚持,朝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们唯一的目标

1
浏览(630)┆ 评论(7)┆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