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瘦尘
文  章:254
评  论:1167
访问量:194432
荣誉榜
推荐博文
给学生一间润泽的教室 xxt推荐博文
分类:和新教育同行的日子   2010-11-30 10:34
 

         2007,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新教育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灵山新教育贵州支教之后,在焦作这片土地之上,更多的种子在发芽,更多的孩子被唤醒,三年多的时间,一千多个日夜,有多少故事在流传,有多少生命在歌唱。刚刚结束的新教育全国开放周,让与会代表再一次为焦作毛虫团队的成长而感动。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让更多的焦作毛虫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她们的成长旅程。赵莉莉是我们团队中最为执着的一只毛虫,就在开放周期间,她又迎来了自己新教育路上的又一次庆典,教育时报登出了采访赵老师的专题文章:《给学生一间润泽的教室》

 

       

赵莉莉:我想给学生一间润泽的教室

 

《教育时报》记者 吴松超

 

教室外,水泥搅拌机、电焊机不时发出轰鸣,突然响起的切割钢筋的噪音能使人发狂,但赵莉莉和她的39名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他们很陶醉地一遍遍诵读着金子美玲的诗歌,心灵徜徉在诗歌营造的世界里。每天清晨,他们都以“晨诵”的方式开启一天的校园生活,新教育人把这叫做“师生的彼此唤醒”。

学校的校舍抗震加固工程已经进行两个多月了,但从工程进度看,还得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工。学校只有两栋两层的教学楼,校舍少,也不能因施工而耽误学生上课,所以工程只能一栋楼一栋楼地干。“这是我们的临时教室,你看,那个地方还漏水。”赵莉莉说。

赵莉莉所在的学校是焦作市中站区府城办事处造店回民村的村小学,校舍简单、资源短缺,但这些并不影响赵莉莉构建自己的教育梦——给学生一间润泽的教室。

 

 

追问内心:成长的启蒙

20078月,焦作市组织了一场新教育实验的启动培训会,邀请新教育实验的领导者朱永新教授以及优秀实验教师常丽华作报告。先期实验范围小,只确定了几所实验学校和为数不多的实验教师参与,因此这次培训会的规模不大,身处村小学的赵莉莉自然不会从官方渠道得到培训会通知。

会议这天,赵莉莉接到了中站区教研室一个同学的电话:“现在正在听朱永新老师的报告,内容可好了,你赶快来吧……”

赵莉莉赶上了听常丽华的报告。她没有料到,报告让自己“极为震撼”。常丽华的激情、优雅、自信以及诗一般的语言,还有呈现出来的学生绘画、诗歌作业等,将赵莉莉原本“平静”的内心一下子搅和乱了——“原来,教师可以这样活?学生能那么优秀?”

赵莉莉曾这样描述那时候的自己:每天上课说是照本宣科一点都不为过,改着作业发着牢骚,照着教参抄教案,还不耽误和别的老师说笑,盼着下课,盼着放学,盼着能逛街的星期天,“但有时也觉得很空虚、无聊,莫名地焦虑”。

焦作市第五中学的副校长韩军伟和赵莉莉几年前曾同在一所初中任教,他当时对赵莉莉的印象是:“有能力,但像看破红尘似的,对工作好像心不在焉。现在大家都管这叫职业倦怠。”

赵莉莉说:“常丽华老师打动我的,不是她现在的高度,而是她的成长过程,原先她也和我们一样普通。”

“我的人生到底追求什么呢?如果教师是我不得不选择和从事的职业,怎样才能拥有一份来自职业的幸福?一个教师的生命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伴随着常丽华的报告,这些问题开始朦朦胧胧地在赵莉莉的头脑中闪现。

童书《夏洛的网》借助蜘蛛夏洛的口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在后来的反思中,赵莉莉说,教师要成长,就要追问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人生而言,到底什么是有意义的事。

 

 

新教育实验“个体户”

会后,赵莉莉专门跑到焦作市教科所,找到组织新教育实验的张硕果老师,说想参与新教育实验。赵莉莉的热情让张硕果很感动,也很振奋。造店回民学校不是实验学校,赵莉莉也不是“正式”的实验教师,但张硕果认为“新教育实验没有门槛,如果有,唯一的门槛就是行动,只要行动起来,就是实验教师”,当即表示会给予赵莉莉指导,有什么活动,会通知她参加。

新学年开学,和领导不怎么说话的赵莉莉鼓足勇气,找到校长曹冬冬,建议学校进行新教育实验。曹校长有点犹豫,一是学校条件差,二是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忙于做小生意养家糊口,不像市里的学生家长那样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想搞实验,可不是说说这么简单。赵莉莉看曹校长没有明确反对,就说:“实验先从我的班做起,咱们都不声张,做好了,在学校推广,做不好,学校怎么处置我都行。”

赵莉莉就这样做起了新教育实验的“个体户”。她心中既有美好憧憬带来的兴奋,又有点担心:实验纯属个人行为,如果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她带的班升到了六年级),或者家长不理解、不支持,得自己一个人兜着。

新教育实验要求实验教师在“教育在线”论坛建立主题帖,上传实验记录、读书心得、教育随笔等,赵莉莉没有个人电脑,只能用学校的。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当时她操作电脑还不是很熟练,占有电脑的时间最长,所以一有老师要用电脑,她就先让人家用。后来为了不再和别人抢电脑,她干脆等到下午放学老师们都走了,才坐在电脑前忙活。

这一年冬天,每当赵莉莉回到家,家人早都吃完饭了。从学校到她家,有几里路没有路灯,她说自己一个人走在寒冷的冬夜里,非但不害怕,心里反而热乎乎的,有一种豪情在胸中。

 

小学错过了的东西,就永远无法弥补了

2008年,赵莉莉接了一年级一个班,面对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她说自己心中时常有一种敬畏感:“自己的生命或许是卑微的,但自己在他们的心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他们的人生在未来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每每此时,她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在孩子们的生命中播下读书的种子,以经典和精品文化滋润他们的成长。

赵莉莉“包班”,即教语文、数学两门课,同时担任班主任——这样的工作量已经不少了,再搞新教育实验,在一些教师眼里简直就是冒傻气;但他们不知道,赵莉莉在新教育实验中得以真正走进教育“内部”,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发现了教育的秘密,其中的乐趣和快乐也是赵莉莉此前为师十几年所没有体验到的。

一次上绘本课,王欢(化名)画了一个怪怪的雪人。在他画的时候赵莉莉听到有孩子劝王欢:“现在不是冬天了,不能再画雪人了。”赵莉莉问王欢能不能讲一下自己的画。从王欢说得不是很清楚的话中,赵莉莉“断章取义”地理解了:王欢不仅喜欢冬天下雪,还喜欢有一个雪人——一个能陪伴他,哪怕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朋友。“王欢的左手有残疾,可能因为这方面的原因,造成他在某种幅度上与伙伴交往不畅,他很希望有个朋友。”在其他学生简单粗糙的写绘作品中,赵莉莉也读出了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孩子们画的、写的,其实是内心世界的部分呈现,能折射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改善。”

这种解读视角的建立与赵莉莉阅读阿勒德的《儿童人格教育》、柯云路的《童话人格》等不无关系。“有些东西可能孩子并不能完全感知,但是作为陪着他们走过童年的教师,我必须先走进他们的心里。”赵莉莉同时感叹关于儿童心理的知识还很欠缺,“很需要高质量的专业阅读”。

去年一本风靡全国的美国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深深打动了赵莉莉,她写了18篇读书笔记,思考自己的为师之道。在今年3月份的一次家长会上,她激动地讲起了雷夫:“我们和雷夫老师,我们的学生和雷夫的学生,不是因为教室的差别,而是因为‘教室里’的差别……”这次讲话成了赵莉莉建设润泽教室的宣言,家长们虽然对雷夫并不熟悉,但都深受赵莉莉的感染。

赵莉莉认为,雷夫老师的教室与自己的教室一样简陋,他的那些来自移民家庭、讲不好英语的学生与自己的学生极为相似,但雷夫的教室里能走出优秀的学生,就在于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呈现给了学生,教给了学生一生受益的东西,自己与雷夫的差距就在于对于教室内涵的理解不同。“我也想成为像雷夫一样的教师,给学生一间润泽的教室。”赵莉莉说,“润泽的教室,就是说教室里时刻有引领学生向善、向美的力量存在,有师生间的默契与和谐,能给学生一个美好而充实的童年。”

从上学期开始,赵莉莉的润泽教室计划已经实施了三个行动:一是教给学生一套陈氏太极拳,一是让学生学会吹奏竖笛(之所以选择竖笛,是因为价格便宜,学生家长也都能接受);三是让学生学习剪纸。这些行动并非依靠赵莉莉一己之力,学校的体育、美术老师以及曹校长等都给以了极大的支持。如今,她的三个行动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收获不在于学生掌握了一些技能,最有价值的是学生很快乐,体验到了成功,这种积极的体验会迁移到学生发展的很多方面”。

“按照计划,这个学期还想做电影课程,因为校舍抗震加固,只好延后了,另外还想做‘新父母’课程。”赵莉莉说。随着各种实践的展开,她对儿童课程的整体建构也有了一些思考,“我觉得新教育实验所提出的儿童课程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接纳实验教师的创想,教师不用拘泥于实验所要求的,所有对学生发展有益的你都可以尝试,这才丰富了儿童课程,给学生一个真正的童年。”

“小学里错过了的东西,就永远无法弥补了。”这是赵莉莉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里读到的一句话,她把这句话摘录出来,告诉自己“谨记”。

 

给种子发芽一点勇气

20086月,在自己进行新教育实验近一年后,一贯低调的赵莉莉在和张硕果交流后,又鼓足勇气找到了负责府城办事处教育工作的焦作市第五中学校长和留三,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谈了在府城办事处辖区7所学校推广新教育实验的想法,得到了和校长的支持。后来,赵莉莉主持了这次新教育实验培训会,会后,在中站区教科所的运筹下,府城办事处建立了乡村学校的实验团队。中站区教科所的张作贞介绍说,焦作市第五中学曾是教学秩序、教学质量都比较差的一所中学,两年多的新教育实验使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和今年,多名教师获得优质课比赛奖项,今年的中考还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这与赵莉莉是有一定关系的”。

赵莉莉认为,新教育实验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教育的本来模样。她在一个帖子里写道:我的梦叫新教育,当然,即使她的名字叫“旧教育”也丝毫不会影响我对她的追寻——我为教育理想而来,不为一个名字而来。

她说自己的教育理想是遵循教育之“道”。这个“道”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丰富孩子当下的生命,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可供自我教育的资源,实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这个“道”,就是教育系统中,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平衡与和谐,都获得成长;这个“道”,就是教育回归她本来的样子,返璞归真。

赵莉莉所选择做的事只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她在这个帖子里继续写道:“就我个人来说,并不是想遇到什么庆典或者得到什么奖赏,只是想在农村看到新教育开花的模样。”但默默做事的赵莉莉还是遇到了不少庆典,比如去年和今年她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教师”,等等,中站区教育局还奖励她一台电脑。她选择把电脑放在教室里,以便更好地实现润泽教室计划。

这两年,在张硕果的安排下,赵莉莉在全国性的新教育实验会议以及到各地的培训会上作了很多次报告,影响了不少教师。一位老师在赵莉莉的回帖中写道:“我们也是农村学校,和你的起点差不多,从你身上我们也获得了信心。很难想象,在去焦作之前,我完全是个电脑盲,回来后,我恶补电脑技术,看书写字,不断给自己充电,在学习中忘记了年龄(今年芳龄47,哈哈哈),只感到快乐……”

对此,赵莉莉说:“每个人心中本来就有一颗美好的种子存在,也许我能给大家的,仅是种子发芽需要的那点勇气。”

 

3
浏览(1675)┆ 评论(19)┆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