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尤其是画高,学生作业的错误很多。分析起来,原因有下:
在小学生的眼中,“高”是什么含义呢?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高度”,和生活中联系最紧密的例子就是自己的身高,大楼的高度,树的高度等等,是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是与地面垂直的一条水平线,是可以看得见甚至摸得着的客观存在。“水平为底、竖直为高”是生活中关于高的基本观念,诸如此类的生活情境和隐含其中的观念就构成了学生头脑中高的生活原型。
而三角形的高与生活中的高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生活中的高有很大的区别:课本对高的定义是“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对边叫做底。”就定义而言,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对边”的概念不太理解,要弄清“高”先得搞清楚“对边”是怎么一回事,人为的设置了障碍;二是定义先讲“高”,再定义“底”,而书上要求学生画高是都是先指定三角形的高,再根据指定的底画高,这样,如果教学生画高时,必然还要教学生弄清 “底”的“对应顶点”是哪个,又再次增加了学生的难度。
以往的课堂学习中,都是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接受了三角形高的概念,以此指导画高的方法,画出的高中有与生活原型一致的,如底边上的高,也有不一致的,如斜边上的高。学生往往认为与生活原型一致的才是真正的高,不一致的“其实不是三角形的高”,并进而对定义的合理性产生了“为什么它也是高呢”的质疑。那么,是否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还是从生活入手,找到与生活中高的联系与区别,也许能帮助学生理解。
片段一:生活中的高
引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三角形的高”,有谁来讲一讲“高”是什么意思?
理解:高即高度,一般物体都有高度,如身高,树高,楼房的高度等。
播放课件(生活中物体的高度)
说一说这些物体的高度都指的是什么?
生: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拿一个水杯,以水杯为例子,由垂直到倾斜,说说它到地面的高度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指一指它的高度。
理解:同一个水杯,倾斜度变化,最高点离地面的高度就变了,初步感知变化的高。
片段二:两个三角形比高
拿过两个锐角三角形,放在桌面上。
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三角形哪个比较高?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能在三角形上找出一条线来表示这一高度吗?
通过师生共同研讨、演示(将三角板一条直角边紧贴桌面,并与三角形重叠竖立在桌面上,移动三角板,使另一直角边过三角形顶点,画垂线),学生认识到表示高度的线就是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桌面)的一条垂直线段。
师:想一想,如果把其中一个三角形转动一下,使斜边紧贴桌面放置,这两个三角形谁高谁矮呢?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三角形地边不同,对应的高度不同。
片段三:一个三角形画三条高
师:拿一个三角形,放的位置不同,你能画几条高?
生通过转动手动的三角形纸片,理解三角形有三条高,并通过转动,在锐角三角形上分别画了三条高。
通过这一练习,学生都掌握了利用“水平(桌面)为底、竖直为高”的原型画高、检验、矫正的方法,学生已经能将三角形平放桌面上直接在上面画出正确的高。
师提高要求:不转动三角形,能把高画出来吗?
生:直接从顶点向斜边作垂线。
师生共同画高。
师小结:所以,数学中把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底边。
通过“不转动三角形。能把高画出来吗?”促使学生从“水平方向的底、竖直方向的高”这一生活原型中,抽取“垂直”这一本质特征,在“非水平方向的底”上作出“非竖直方向的高”,从而,使学生对高的认识产生了由生活原型到数学概念的飞跃。
我想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三角形的高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是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