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碎片
今年的书香班级大赛“启明星奖”规定了三篇代表作必须有一篇是“我的阅读史”。赛程截止日期日渐临近,但我的阅读史文章是迟迟未能出炉。大管家和好心的博友都提醒我设置的代表作缺乏阅读史,不是我不想参与“启明奖”,实在是“我的阅读史”这个郑重的命名让我望而却步。我一直认为,只有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人才有资格写阅读史,回想自己的阅读生涯,迄今为止也就那么寥寥数本,少得可怜,充其量只算是沧海一粟。再加上记忆力欠佳,能想到的也都是些零零散散、不成系统的东西。但因无法抵抗“启明星”的诱惑和参赛的热情,唯有收拾起我的“阅读碎片”,串联成一段平淡的行程,权且当作我继续读书之旅的一个新的转折吧! 幼儿时代——零的记忆
我是70后,生长在农村,那个时候的孩子都是天天疯跑在野外,父母们奔波于田间地头,从大人到孩子,从没提起过书,我也没在家里发现过书。所以六岁以前的我对于书的记忆是一片荒芜,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智力开发,连一个字都不认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小学,我才有缘和书见面。
少年时代——逢书必读
稍稍认识了一些字,也渐渐对书有了兴趣,但因家庭原因我是无法去买书的,只有借同学的来看。也就开始了我的课外书的阅读,接触了那个年代最风靡的《连环画》。那时候的连环画内容大多是斗地主和抗战的题材,还有一些传统的古典小故事。小孩子看书是“喜新不厌旧”因为那些连环画都是借来的,所以就会翻来覆去看过好多遍还依然是看得津津有味。 真正地拥有自己的书是三年级时,哥哥到县里上中学,给我带回来一本《儿童文学》,这是我除了课本以外第一次看到真正的书,捧着崭新的书本我是爱不释手,天天放在枕头下面,生怕弄丢了。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冰心的名字,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后来,哥哥陆陆续续给我带回来了《少年文艺》,还有叫不上名的各种杂志。我接触的第一篇武侠小说就是在这些杂志上看到的,到现在我还记得他的名字是《白发魔女》,也曾无数次想象过漆黑的夜里,白发魔女会来到我的身边吗?
这以后,哥哥相继又从城里带回来了长篇小说《霍元甲》《血凝》,这时的我,已不再是天天跟在别人后边蹭书看得我了,因为有哥哥经常买书,我也体验了一把别人讨好我借书的滋味。那个时候,我的书包里天天都有不同的课外书,就因为这,我也常常被数学老师批评,因为我不喜欢数学,
爱在课堂上偷看。还被数学老师搜走过几次,让我心疼的不得了,最后经不住我的死缠烂打,数学老师又把书还给了我。那个时候,也没有谁给我指点哪些书适合我看,哪些不适合,反正我是有书就读,细数小学生涯所接触的书,感觉书中的人物好像都比我大一些,但是我依然被她们的故事所感动。青年时代——跟着流行走
八十年代中期,琼瑶的作品风靡整个大陆,“热播”了至少一个年代。没能幸免,我也成了琼瑶阿姨的忠实粉丝。她的作品陪伴了我整个青春期。几乎所有的琼瑶小说,具体大概有多少我也不太清楚,反正是只要我见到我就非看不可。天真的我还随着故事的情节而伤心难过,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默默流泪。当时和女伴们聊天时都是琼瑶笔下的人物有多么帅、多么浪漫,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很好笑。琼瑶的作品宣扬的纯情、真爱、善良,尊严,让我无限的向往,但阅读的收获却没有多少。接着我还喜欢上了流行的武侠小说,梁羽生的我不喜欢,金庸的《神雕侠侣》、《笑傲江湖》我读的废寝忘食,不过武侠情节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即飘然远去,没有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
青年时期——阅读依然杂乱无章
上班了,知道该读些正经书了,中外名著是书中的精华之精华,但我一直涉足不深,不感兴趣,从没认真看过。就连《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我都是简单翻阅,倒是电视剧挺吸引我的。名著精华的缺失,一直是我的软肋,尤其是那些外国名著,像《简爱》《飘》《三个火枪手》我都知道,但就是读不下去,有时也强迫自己读,但结果是看着就想睡觉,读完之后脑中一片空白,除了记住了主要内容和几个主要人物,什么收获也没有,感觉很是浪费时间,所以中外名著,我就只读读简介和赏析罢了。
那时真正喜欢的是一些当代作家写的小说,其中有一套布老虎丛书我特别喜欢,只要见到就收归囊中。像张抗抗的《情爱画廊》贾平凹的《土门》叶兆言的《走进夜晚》梁晓声的《泯灭》等等都是布老虎丛书的系列里面的。我还买了铁凝文集、王朔文集,像池莉、莫言、刘心武、王结实、王蒙他们的部分作品我也搜罗了一些,这些作品中细腻的文笔和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对生活的沉思都促使了我思想的成熟和对文学的热爱。
同时我还关注了一些名主持人的传记,像倪萍的《日子》,赵忠祥的《岁月随想》等等,当时这些还是很畅销的书在翻阅过之后就搁置在书柜的一角,虽然当时亦有收获,但留下的记忆却并不深刻,只是多了一份和姐妹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走向中年———阅读跟着孩子走
结婚成家后的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是与书绝缘,埋头于琐碎的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的照顾成了我最关注的大事。偶尔翻阅的也是育儿方面的书籍,还有就是一些就是童话故事,像《365页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一些根据动画片出版的小画册,和儿子一起阅读这些经典童话,倒也弥补了我幼儿时期对图书零的记忆的遗憾,和儿子一起徜徉在童话的国度,日子倒也是有滋有味。慢慢地孩子大了,阅读量有所增加,我竟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书看了,书店也很少光顾了。还好,幼儿园开设了校讯通业务,又重新给我打开了一扇阅读的大门。这里丰富的图书资源让我眼花缭乱,根据专家给各个年龄段推荐的书目我给儿子买了一些,有《狼王梦》《斑羚飞渡》《昆虫记》《林汉达系列》《好玩的数学》《绿山墙的安妮》《小王子》《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日有所诵》《草房子》……已是小学生的儿子很喜欢这些书,常常跟我讨论书中的内容。不知不觉,我和儿子一样喜欢上了这些图书,常常是我们母子俩各捧着一本看得津津有味。看完曹文轩的《草房子》后,我和儿子都对曹文轩笔下的纯美世界产生了兴趣,对曹文轩作品的喜爱一发而不可收,儿子从书店相继借来了《根鸟》《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狗牙雨》《野风车》《红瓦黑瓦》等,那段时间埋头于曹文轩的作品世界里不可自拔,最让我和儿子感动的是《青铜葵花》,虽历经诸多苦难但依然坚持而快乐的生活,阅读曹文轩的作品对与我和儿子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如今,儿子已经是小学高年级了,不用我再付出很多精力去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自己也有了闲暇时间,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也开始关注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以提高自己日渐枯竭的专业素养。我是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比较感兴趣,像《爬上豆蔓看自己》《观察与思考》《与幼儿教师对话》《让幼儿在探究中学科学》这些都是我的必读书目。从这些书中我得到了实在的帮助和启迪,反复阅读再结合自己工作实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阅读的好环境,我也“被迫”拿起了一些名著,以应付和儿子的交流沟通。而且通过和儿子一起阅读,我深切感受到了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阅读数量更为重要。
回首自己的阅读之路,深感可有可无的消遣性阅读占据了大部分最宝贵的青春时光,知性阅读则少之又少。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面对如此的阅读碎片不仅有些惭愧,而且让我无限痛惜逝去的时光。写下这篇文章的同时,我将带着新的起点上路,满怀信心与憧憬,重零开始,我将奋力跋涉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