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想我所想,爱我所爱
文  章:230
评  论:2799
访问量:153590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分层次要求是点燃孩子自信的火种 xxt推荐博文
分类:班级管理   2010-07-28 23:02
 

    分层次要求是点燃孩子自信的火种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在我们的教室里,无论是哪个年级,都会看到这样的孩子:作业拖拉,成绩一塌糊涂。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犯了错误,对老师的批评从不放在心上,在办公室里呆若木鸡,可是一出办公室的门就喜笑颜开。考试时东张西望,有时还偷偷摸摸地把夹带拿了出来,你指出他了,他恼恨地瞪着你,不情愿地把夹带交给你。对于这样的孩子,很多老师,往往束手无策,干脆一句话:这是个下等生,没有上进心!不可救药了!

    我每年都能接触到这样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的心里首先充满了同情!别的孩子学习课本知识能很快地掌握,而他们都是慢半拍;别的孩子大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快乐,而他们得到的永远是失败的耻辱;别的孩子在教室里坐着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而他们在教室里是如坐针毡,备受煎熬!我同情他们,就越想快点转变他们,想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多动脑,早点品尝到成功的点滴喜悦。可是也许是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吧,在实际的转化中,心里恨铁不成钢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想法越来越深刻,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也慢慢地严肃、严厉了,所以每年对这些孩子的转化工作做得都很艰难!我经常反思,是不是我用心程度不够?不是,我几乎每天都在关注他们,以至于他们几乎是紧张兮兮的了!是方法不对?那么究竟该怎么做?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一篇文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文,我豁然开朗。

    文章开头先打了个比方:身体强壮的孩子和身体虚弱的孩子都提20桶水,身体强壮的孩子能完成,而如果强迫身体虚弱的孩子也完成20桶水的任务,那对这个孩子来说就是伤害了!读完这里,我的心里一颤:那些孩子不就是身体虚弱的孩子吗?孩子的基础不同,所以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当然有差异,而我们都是同一个标准要求孩子,同一个进度来督促孩子进行学习,结果,这些孩子被大部队越拉越远,逐渐逐渐就掉队了。而且在每一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们几乎都是如此,所以这些“跟不上”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些孩子的学习也越来越困难了!一个孩子每天都和难以逾越的困难面对面,他还有上进心吗?还有成功的自信吗?所以,他们就把老师的教导当做耳旁风,表现出放荡不羁的模样。更可怕的是,老师们(当然包括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一直像手电筒一样一遍遍地从学生身上找不足,把所有的责任全推给学生!想一想,这些孩子的压力有多大!现在,我真的坐卧不安了!我的心很愧疚,为了我的孩子们。

    反思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个人的教学工作,包括学校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思想,有不同的标准吗?比如作业。每天的、假期的作业都是一样的,从没有想过这道题优等生会做,这些被大部队落下的孩子能做吗?我不管,明天对于错误率高的孩子仍是点名批评。再比如考试。所有的孩子面对的是同一张试卷,一样的评分标准。这样的考试考虑到孩子的差异了吗?

    所以,我特别同意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成就的标志,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之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蹊径。”我想,要想彻底地转化这些孩子,就要想法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乐趣,逐渐树立起他们的信心!俗话说的好: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心情沮丧、意志消沉的人怎么会扬起希望的风帆呢?

    对于这些孩子,一个做法最有利于帮助他们早点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是分层次要求。

    在很早就有一种教学理念——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老师上课时对于学习程度“上中下”的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定出不同的目标,设计出不同的练习题目。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基础上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不是只有少部分学生全部掌握新知识,全部会做难度大的题目,也只有少数“精英们”体验到了成功,大多数孩子——更别提这些落在最后的这些孩子了,他们都遭遇到了失败!可想而知,在分层次教学的课堂上,每一个孩子每节课、每天都在不断进步,都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随着知识的积累会逐渐树立起成功的信心,他们还会想以往那样放荡不羁吗?

    其实,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不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吗?子路勇武过人,孔子劝他要三思而后行;冉有为人怯懦,孔子就激励他大胆去做。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导方法得到了历代教育家、思想家的推崇,朱熹对此就大加赞赏:“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为人各不同,怎么会有一种万能的,适合所有人的教育方法呢?

    读完了文章,我的愧疚的心也有了信心,我相信在将来的教学岁月中会有更多的孩子在我面前仰起头,昂首阔步地大踏步前进!

3
浏览(1994)┆ 评论(16)┆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