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阅读短文,有规可循
期末考试在即,但是从近段复习期间做的练习来看,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阅读短文无疑是较难的,因此也是失分最多的题目。其实,做阅读短文练习,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和技巧,阅读短文反倒应该是最易得分的题。简单地说,做阅读题更需要的是静心、细心、耐心。 一、静心读文审题是前提。 现在很多同学看到阅读短文题后,不是静下心来认真地、反复地阅读,先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想告诉读者的又是什么;也不能把文章后面的题目要求读清楚,读明白,而是草草读了一遍文章后,粗略地看一遍后面的题目,就动笔做题。这样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不能按要求完成题目,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比如有一道题目要求是“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和小组成员交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答案应该是“珍惜资源的重要性,怎样珍惜资源,自己是怎样珍惜资源的,或做的不太好的地方”,但不少同学却看成了“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答成了“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不实行垃圾分类,节水节电节约纸张”,这就大错特错了。因此,做好阅读题的前提是静心读文、审题。 二、细心做题是关键。 因为一篇阅读短文后面往往有好几个题目,而粗心的同学却常常在做题的过程中丢三落四。特别容易丢的题目一般都需要在短文中完成。比如,在短文中给字选择读音,选择用的恰当的词语,在文章中画出有关的句子(中心句、过渡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因为这类题目在文章后面没有给出答题的空隙,粗心的同学就容易漏掉。还有一类题目容易漏题,就是一道回答问题的题目中有两个要求,有的同学常常只完成其中的一项,而把另一项给漏了。比如去年的期末试卷中有一道题目是 “用直线和曲线分别画出描写罗丹的动作和表情的句子,再标明是动作还是表情,还要批注上自己的阅读感受”。这道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三个要求:1. 用直线和曲线分别画出描写罗丹的动作和表情的句子;2.画好线以后在旁边标明你画的句子是“表情”还是“动作”;3.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可是我们模拟考试的时候,有的同学这道题全都没有做,有的只完成了一个要求,还有的完成了两个要求。出现这样的失误都是因为做题不细心造成的。如果在审清题目要求的前提下,细心做题,就不会出现这样漏题现象,也就不会大量失分了。 三、耐心分析是保证。 阅读题目里往往有些有难度的题目。不少同学看到这样的题目,读了一遍不会做,再读一遍还是想不出答案,于是就开始急躁起来。一急躁往往会出现脑袋发昏,转不过来圈的现象,越急越想不出答案,越想不出答案越急,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不但做不出题目,还容易在这里浪费掉大量的时间。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要有耐心。只要能静下来,耐心地、反复地把题目和文章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运用学到的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阅读的好方法,也许答案就有了。即使实在想不出答案,那就放一放,在题目上做个记号,继续做下面的题目就是了。 掌握了解答阅读题的规律和技巧,就不必担心在阅读题目上大量失分了。下面给大家三个阅读短文,请自己做一做吧。(后面附有参考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的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1.在文中找出三个带“名”的词语,再根据意思选填到相应的括号里。 名声( ) 美好的名声( ) 名气和钱财( ) 2.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她不重“名”的句子画上“ ”;不重“利”的句子画上“﹏﹏”。 3.回顾课文内容,根据句意选择加横线的三个词语填在括号里。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①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 ) ② 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 ( ) ③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的压力,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 )
参考答案: 1. 名声( 美名 ) 美好的名声( 名誉 ) 名气和钱财( 名利 ) 2. 不重名的句子: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不重利的句子: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 3.① 生命 ② 青春 ③ 信念 (二)学会理性阅读 同是一本书,有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用“心”阅读才会有收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随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养都得到提高。( ),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 ),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两段话的意思。 第一段: 第二段: 2.“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用“ ”画出读书“进”的含义,用“﹏﹏”画出读书“出”的含义。 3.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文中( )里。 A.不“死读书” B. 不读“死书”
参考答案: 1. 第一段:用“心”阅读才会有收获。 第二段: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要有进有出。 2.读书“进”的语句: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随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 读书“出”的语句: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3. ( B ),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 A ),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 (三) 自然之道 我和我和七个同伴及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在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在筑巢孵化小龟。我们的目的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它们的离巢。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体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龟不到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食物。 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又止。正当幼龟踌躇(chóu chú)不前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 地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声。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小龟,把它送往大海。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让大家极为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鱼贯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的口中之食。向导赶紧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已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我们 地沿着沙滩缓缓而行。向导一边走一边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1. 联系课文选择下面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震惊 焦急 垂头丧气 2.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踌躇不前: 鱼贯而出: 3. 小海龟为什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用“ ”画出文中的话对这一现象作出完整解释。 4.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件“蠢事”指 ,这样做的结果是 。在做这件“蠢事”的过程中,向导极不情愿,这是因为 。 5. “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作者为什么用“探”而不用“钻”? 6. 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填词顺序:焦急 震惊 垂头丧气 2. 踌躇不前:犹豫着,不敢向前去。 鱼贯而出:一个挨着一个地接连而出。 3.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 4. 这件“蠢事”指:我们要求向导把“侦察兵”小龟送回了大海。 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百上千的幼龟鱼贯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数十只幼龟成了嘲鹰、海鸥的口中之食。在做这件“蠢事”的过程中,向导极不情愿,这是因为向导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 5. 用“探”表示幼龟是在试探外面是否有危险,而“钻”没有这个意思。 6. “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遵循的规律。比如文中幼龟出来探路,我们就不能把他放回大海,使其他小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再比如自然界中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都是自然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