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部曲” 培育读书郎
417001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实验小学 赵妙荣
主要内容:
“阅读三部曲”的做法:一、引领阅读 带领阅读、爱上阅读、深层阅读;二、师生同读 阅读语文书、阅读课外书、阅读“无字书”;三、自主阅读 氛围触动、课本带动、家校联动。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句话说明读书的重要性。阅读可谓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就是一段历史。读书的过程是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阅读贫乏的人,生活会空虚、理解能力差、大脑中所储存的经验较少。对于学生而言,要打下厚实的语文功底,以后立足于社会,必须靠广泛的课外阅读和长期的积累,作为语文教师要刻意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为未来社会培养“读书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出阅读“三部曲”的做法,现阐述之。
一、引领阅读
脑科学研究表明,7至12岁是人生记忆的最佳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黄金阶段,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说明种庄稼不能延误了农时,那么,6至12岁的小学生在学习期间更需要“阅读”的滋润,老师的引领。
1、带领阅读
从低年级开始,每天我都准备好两个小故事,利用早读时间,或者自习课时间,向他们精彩奉献,我说的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期间不断充实读书内容,有时是著名的童话故事《快乐王子》、《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有时是乐开怀的笑话,有时是脑筋急转弯,有时是谜语、歇后语,就像一道道五花八门的菜谱,让学生咀嚼品尝,带领他们走进阅读天地,培养阅读兴趣。
此外,在班级图书角摆出带有拼音的《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朗朗上口的诵本,让学生自我阅读,走进书的世界。
2、爱上阅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开阔,阅读兴趣更广泛。中年级阶段,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增加、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我为学生推荐经典书籍,设计呈阶梯状螺旋式上升的书目,如《吹牛大王历险记》《克雷洛夫寓言》《八十天环游地球记》《爱的教育》等,有意识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名著。有时我把名著故事当做连续小说来讲,讲到关键地方戛然而止,让他们自己到图书室借阅。
经典的文学作品,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阅读这样的书籍,其文化熏陶和精神灌注的影响是终生的。并且不定期给学生开出自助书单,填写阅读心得,逐步引领学生爱上阅读、快乐阅读。
3、深层阅读
到小学高年级,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课外读书小组,彼此交流优秀书目和阅读心得,在相互激励作用中逐步扩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通过阅读,学生有方法的感悟,有知识的增长,有情操的陶冶……
读书后试着让学生办以“书”为主题的手抄报、“编报”,是对阅读过程的记录、整理和回味。看着学生因快乐阅读爱不释手的样子,欣赏着学生色彩斑斓的手抄报,为自己是引领人而感到自豪、喜悦。
二、师生同读
每一个汉字都是充满情感的小精灵,在学生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使人受益终生,在教学实践中,我和学生一起读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读什么呢?
1、阅读语文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是多读的重要性。我的做法是,学生读,我也读;要求学生读几遍,我也读几遍;要求学生背的,我也要背。于是,学生在早读课上总能看到手捧教材读得津津有味的老师,学生不由得被老师所感染:老师能做到,我就做不到吗?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把课文变换形式来读,有时诵读,有时品读,有时分角色读。师生一起把课文读得兴味盎然,一起感受文本的抑扬顿挫、音律之美,一起领悟内容的磅礴气势、思想内涵,一起进行着知识的积累、感悟和熏陶。
2、阅读课外书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因此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首先,小学生对各种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对书刊的选择容易良莠不分,因此老师要精心选择,为学生推荐整本的好书,以适合他们的阅读为主,例如《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等。其次,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充足的时间是课外阅读成功的保障,我总是利用每个星期五的早读时间,和学生一起徜徉在书海中、体会人物的真善美,留下五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概述自己最受感动的故事或者部分。第三,师生一起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长则一段,短则三言两语,师生相互共享,共同提升语文素养。
3、阅读“无字书”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万花筒,折射出万般色彩,现实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书”,它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我和学生是这样阅读的:在每星期一开课之前,我们要进行“新鲜事联播”,即把自己在双休日所见所闻公布于众,并且其他同学可以评头论足,正确与错误的意见在辩论中见分晓;要求学生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例如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一事,我和学生一起议论灾情、写捐款倡议书;结合我市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师生一起到公园捡垃圾拾废品,学生一方面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加强了环保意识;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无字书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三、自主阅读
没有阅读的生活犹如一杯凉白开水,没有生活的阅读犹如无根的花朵,因此,不要只为考试而阅读,要把阅读自主化、生活化,只有当学生对阅读本身产生兴趣,才会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
1、氛围触动
首先,教师作为阅读的倡导者,要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并把自己的读书热情传导给学生。有一次,上课前我在入迷地看《雾都孤儿》,竟然没有听见铃声,同学们议论道:“老师看的什么书?讲给我们听吧。”我借机发挥,就把故事情节绘声绘色地讲给他们听,他们一下课,纷纷给我借这本书。我的阅读热情潜移默化地影响读了学生的阅读心理。
再次,巧妙利用教室墙壁,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开辟与读书有关的栏目,如“图书超市”“啃书阁”等;每周展示一节“小二郎读书”课,要求让学生展示本星期所看的故事、童话、文章,比比谁交流的多,并且评选出各种不同的奖项和阅读积极分子,如“阅读小博士”、“书香董事长”“读书小天才”等职务;每月或者每学期搞一次读书讲座、交换书籍活动,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采取各种措施,营造感性的、互动的、人文的阅读氛围,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诱导学生主动亲近书籍。
2、课本带动
挖掘教材资源,以课本为引子,用各种方法带动学生主动阅读:推荐“亲缘作品”,即以课本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著作扩展,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如在学习课文《造船》后,介绍《鲁宾逊漂流记》的其它精彩情节,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推荐“远亲作品”,即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如学习《牛郎织女》后,让学生搜集其它有关神话传说类的作品来读;推荐“边缘作品”,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后,鼓励学生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家及其作品。学生的阅读之舟从小课堂自由试驶向书库的大海洋。
3、家校联动
阅读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校信通等渠道,向学生家长宣传阅读的作用,让他们关注阅读的任务,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质量。“听孩子读书”是简便易行的家庭导读方式,它能检查孩子读书的效果,分享孩子读书的快乐,促使孩子天天阅读。
但是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总是无暇顾及孩子,为此,我开展了“读书也传销”的活动,每个学生必须为家长读三本书,写三篇心得体会,才可拉一位家长为“下线”,谁拉得越多谁就可以得到老师的小礼物。这样,家校联合促进了学生阅读书籍的激情和自主性。
教无定式,“读”无定法,面对当今各种如春潮般的新理论、新信息,我们只有做一个有诗书滋养的学者型教师,以心滋润学生阅读的心田,以心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以心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教室充满书香,培育未来的读书郎,让社会充满书香。尊敬的同仁们,来吧!
《相册里有学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