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悠然的老秦
文  章:589
评  论:2896
访问量:221601
荣誉榜
推荐博文
仅有自信是不够的
分类:教育心得   2009-11-24 20:07
 

  学生不能没有自信,但仅有自信是远远不够的。

  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每次考试完了以后,总是找出许多客观理由,说明自己的成绩不理想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什么审题不仔细啦,写题不认真啦,考前没有休息好啦,没有看清题啦,考试时肚子疼啦,等等等等。每次都信誓旦旦保证下次一定能够考好,显得信心十足。一次又一次,一直到毕业也没有考出他所理想的成绩。

  其实只要考查一下这个同学平时的学习情况就可以找出考不好原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上课听讲还算认真,但只要听会一点儿,他马上就会手舞足蹈,喜形于色。一提问他,一些基本知识也会,但让他实际运用,他就傻了眼。也可能老师讲过的题会用,变换一下花样,就不会用了。正像我常给学生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老家有一个邻居的儿子,脑子有那么一点儿问题。一次,他姨夫到他家来了,他没有打招呼。二十多的人了,这样是很不礼貌的。于是他父母就责备他,说你姨夫来了,你能不认识吗,连个招呼也不打。他说,他上次来穿个褂茬子,这次穿上了棉袄,我怎么能认识呢?这个故事在我们老家传扬了许多年。其实,我们有些同学的学习就是这个样子。学得太死板,稍微一变就不知道了。

  有一个同学学习上一直没有起色,为了增强他的自信心,我让他为自己找出若干条优点,他找的第一条优点就是:“我很聪明。”后面还有许多条,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我赞成他的说法,现在的孩子不聪明的有几个呢?大多都很聪明,倒是许多不认为自己很聪明的学生学习成绩却很优秀。这是为什么呢?认为自己很聪明的同学把“聪明”当作了自己的资本,以为凭着自己的聪明劲,临考之前稍微一用功,成绩就上去了,根本不需要像那些“不聪明”的同学那样去死学。许多家长也这样鼓励孩子:你那么聪明,稍微一用功就赶上去了。可是,下一次可能还是赶不上去。因为他仅仅凭着这点自信,根本无法把知识搬到自己的脑子里去,也无法把学进脑子里的东西变成能力。因此,仅有自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自知”。

  中国有古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话确实有道理。战国时期,齐国相国邹忌见到大家公认的美男子徐公后,尽管在一片赞扬中,但他仍对照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第二天,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又打来电话,希望他能够接受提名。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不久,爱因斯坦又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邹忌因为有自知之明,成为勇于直谏的名相,爱因斯坦因为有自知之明,使他成为科学界仰之弥高的北斗。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知道自己的成长方向和目标,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需要改变什么,需要补充什么,需要提高什么等等。唯其如此,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就拿学习来说,对每一学科的学习要求,自己现在的知识能力层次都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状态状况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唯其如此,提高成绩,增加能力才能落到实处,进步才能看得见。如果只是盲目自信,总是陶醉于虚幻的想像中,那么最终也无法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一个想有作为的中学生,不仅要自信,更要自知、自强。

0
浏览(755)┆ 评论(0)┆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