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课外阅读的教学一直以来令很多一线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笔者总结出自己十余年来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一、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课外阅读的强烈意识。二、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循序渐进地指导。三、教师组织各种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把书读活、读生动起来。四、寻求更多的阅读资源,获得更多的支持力量。 众所周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的良师益友。不读书无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一本好书能像一把金钥匙,为你开启人生的大门,又像一艘知识之船,带你驶向光明的未来。自从国家提倡实行素质教育以来,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能力,许多老师越来越注重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可不容乐观的是:70%的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能达到半小时,只有10%左右的小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能够保证在1小时左右。课外阅读的“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和阅读、写作能力,当然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虽然许多老师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急功近利地一心想提高考试分数,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写练习题、试卷,抄写词语,背诵课文等很有“实效”的地方,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和兴趣再进行课外的阅读。笔者经过近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点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经验,现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课外阅读的强烈意识。 只有任课教师重视课外阅读了,才能使其所教的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阅读的好处和重要,才能逐渐培养起阅读的习惯。 有的老师就说了:“我当然知道课外阅读十分重要,我也对学生一再强调,可是他们不看,我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之所以在课外的时候不阅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任课教师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一个老师再说课外阅读重要,却往往忘记给学生留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学生在学习了一天之后,回到家又要完成许多作业,除此之外,孩子难道就没有时间了?当然有。离睡觉还会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是家长还想让孩子锻炼一下身体或者做一些器乐练习等,孩子剩下更少的时间由自己来支配,天性爱玩爱动的孩子怎能老老实实地再坐在那里读书?如果孩子真的很听话的话,那孩子的生活将失去了很多生活的乐趣。因此,任课教师只有“课外阅读十分重要,不能不读”的教学观念之后,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更高的要求,才能把课外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大量的阅读。 很多语文教师自己在忙碌了一天的教学工作之后,很少再看业务书籍,更不要说其他的书了。既然你认为课外阅读这么重要,为什么你不去读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大量阅读,自己首先就要率先垂范。除了研究教材、教参之外,还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科技、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把自己所学所懂讲给学生的时候,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就会模仿老师多看书。例如在讲《矛和盾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学生对坦克的履带不明白,查词典也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于是,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画出坦克和它的履带,并且为学生解释了为什么坦克要使用履带而不是我们一般汽车所使用的轮胎。学生不但听得很仔细,而且回到家后,有许多感兴趣的学生还查资料专门了解了坦克、装甲车,有的同学也因此对军事武器产生了兴趣,买了许多书籍来研究。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说:“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自己喜爱读书了,对学生来说就能起到模范作用。这种现身说法的做法比苦口婆心的说教要强一万倍。 二、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循序渐进地指导。 1、心态的调整。美国的戴维思认为“很多人都有学习盲点,不单是在学习方法上,更多的是在心态方面”。课外阅读实施成效的好坏同样与读者个体的心态有关。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透视学生的读书心态,或疏导,或启发,或调适,以端正他们的阅读心态。首先,要消除负面想法。对于课外阅读,学生往往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要花费很多时间,会影响学习;有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没有多大实际效果,得不偿失。对此,教师要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明辨是非,认识利弊,形成正确的评判,生成积极的心态。其次,要疏导心理障碍。对于课外阅读,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怠惰心理,还可能有“偏食”的表现、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阅读发展要求,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及时矫正他们的心理偏向。此外,要调优心理状态。对于课外阅读,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出现心理波动,有时热情,有时冷淡,有时主动出击,有时被动应付。古人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其实,现在的学生之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态。借来的书往往能及时地投入阅读,买来的书却常常束之高阁。那么,如何让买书时的激情持续到阅读过程中去呢?如何让被动的阅读转化为主动的阅读呢?这就离不开心理状态的调适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激活他们的阅读情绪,调整他们的阅读状态,变“五分钟热度”为可持续发展,变应付式读书为主动性读书。 2、兴趣的引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一个学生要是对课外阅读感上兴趣,就会千方百计地找书来读,就可能废寝忘食地去读书。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呢?老师的适时引领是很重要的一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激情洋溢的点评,无疑会把学生带入阅读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书迷的现身说法也是可以一试的办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学生中的读书爱好者,并注意挖掘他们的读书资源。教师可有重点地推出几位“读书之星”,让他们畅谈读书的乐趣,给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还可让他们推荐优秀的作品,讲述生动的情节,引大家产生阅读的愿望。当然,一本好书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趣味,教师有责任为每一位学生挑选一本适合他们阅读口味的课外书,为他们打开文学之门。学生有了适合自己阅读口味的好书,才有可能从头至尾地去品尝、咀嚼它的滋味,也才有可能由此发现读书的乐趣,从此爱上课外阅读。其实,有许多老师遇到这样的问题:小学生特别喜欢看《老夫子》《龙珠》《奥特曼》等漫画,这些让成人看来很没有意思的东西,孩子们却总是津津乐道。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学生也同样遇到过。我并没有对他们的这一行为进行制止,而是在班级里展开“《老夫子》有什么好看的?”大讨论,有的学生见风使舵,说:“家长们都说《老夫子》是垃圾文化……”而一些特别喜欢《老夫子》的同学却反驳说:“老夫子这个人虽然也经常使坏,他做过许多错事、糊涂事、荒唐事,但是,从他可笑的行为中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做人不能那么做,而该怎么做呢?这当然引起我们的思考了……”经过辩论之后,学生总结出《老夫子》本身并没有什么对与错,主要是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和欣赏它,纵使是反面的教育,也能使人增长见识。后来,学生经过更多更有意义的阅读之后,这类漫画书只是成为“厕上”的读物了。 3、任务的驱动。任务驱动是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根据学生的阅读发展需要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的一种读书促进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确保在任务的引导下产生课外阅读的必要的动机。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任务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课外阅读需要放手,但切忌放任不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阅读基础水平和发展需要给予一定的阅读任务。当然布置任务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来对症下药。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来分层分级要求,也可根据教材具体课文的资源,派生课外阅读。如学了《蟋蟀的住宅》就引导学生读《昆虫记》,学了《卡罗纳》就引导学生读《爱的教育》。这样课内外阅读对接起来,阅读任务自然延伸而又有依傍,学生自然乐于接受。其次,任务的布置要有质量要求。课外阅读在学生看来是一种软任务,随意性较大,完成率不高。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跟踪管理,在指导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不断地提出量和质的要求。如布置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随感等,都有利于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阅读任务。再次,任务的落实要有效果评价。有任务,就要有落实情况的检查与评估。课外阅读的效果评价可以是问卷测试,也可以是活动展示。教师要注意阅读效果评价的合理性与激励性,积极引导学生在享受阅读成果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趣味,领悟阅读的价值,形成阅读的信念。 4、“需要”的转化。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需要,课外阅读也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选择。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学生出于不同的目的,自然会产生阅读课外书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需要,引导他们用心地去读书,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功用。有的学生认为,读书可以用来消遣。教师不妨引导他们在愉快的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精神营养,注意将他们消遣的需要延伸到怡情、长知等方面,促使他们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有的学生认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对话交流的需要,注意引导他们在多方面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积累文化、积累智慧、积累情感。有的学生认为,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显然,他们的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面对这样的阅读需要,教师要合理运用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激励作用来引导学生切实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学生在逐步实现以读促写的功利性目标的同时,还会潜移默化地实现读书怡情、长才、明理等方面的非功利性目标。一句话,将学生的合理需要转化为课外阅读的动力,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潜能。 最重要的,我们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要想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与交流,那么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精讲精练,少占课外时间,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借鉴于课外。 三、教师组织各种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把书读活、读生动起来。 1、针对特点,建立体系。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有不同的思想认识水平,教师应根据这些,进行不同的安排、指导。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有情节、有故事的读物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多推荐童话、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等;三到六年级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推荐一些中外名著的选本,建议读些小说、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方面的书籍,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丰富、深化学科知识,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各年级分别开出阅读书目,包括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这样,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同龄学生不同的文学层次,按必读与选读分层推荐读物。 2、建立舞台,展示成果。广泛开展形式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就是要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读书中,就是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展示成功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使课外阅读更上一层楼。根据班级读书情况,任课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里举行诵读、演讲、讲故事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把读书落实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如“我读书,我快乐”征文活动,把获奖文章分期分批地在墙报、校报上刊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在这些活动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教师也要加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使学生在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不断发展进步,增加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自觉性,从而形成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3、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与课文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相辅相成。教学《美猴王出世》可以指导《西游记》的阅读,教学《鸟的天堂》可以指导对巴金作品的阅读……教师做一个引导学生畅游文海的好导游。 4、指导笔记,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和卡片,是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指做读书笔记。有一些学生,平时读了许多书,知道了很多材料,但临到用时又找不到了,这是由于平时没有做读书笔记和卡片的习惯。所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培养学生不动笔不看书的好习惯。做读书笔记无非是摘录一些名言警句、精彩优美的句子段落,写内容提要和心得体会;而做卡片,主要是把许多资料以及许多书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分门别类地放在一起,便于进行对比和研究,便于查阅资料。 四、寻求更多的阅读资源,获得更多的支持力量。 学校图书馆的藏量是有限的,并且更新迟缓,不能达到学生阅读的需求。因此,教师就应该利用社会图书馆、家长来帮助充实学生的书架,让学生有书可读。 家庭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支持者。家长要正确看待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认为课外阅读就是看闲书。家长还要以身作则,不沉迷于麻将等活动,主动带领孩子一起读课外书籍,并给孩子讲解,培养孩子读课外书的兴趣,另外,家长还可以利用社区的图书资源,引导孩子积极学习。 从阅读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同属阅读主体,两者的角色需要随着教育的发展重新定位。教师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需要改变,不能再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应该从知识的传递者演变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摆脱种种禁锢和牵制,放飞学生的心灵,回归语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也同样需要转变。学生应大量地阅读,自由地阅读,放松地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过程所产生的淋漓酣畅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愉悦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取文意,品味作品的原汁原味。同时为了获取一些未知的落差信息,启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机制,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把阅读过程由单纯的语言学习过程扩展为思考、创造过程,从而提高语感水平、认识思维水平,触角延伸至比课本广阔得多、丰富得多的大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