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也是树呀?!
一、我的备课心路
接到《教育时报·课改导刊》
由于本学期我一直在和同教研组的老师们研究学习实践“文本细读”,因此,一上来我就先读课文,鲁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11课《去年的树》。我想借助我这学期磨练的“文本细读”的本领,试一试自己独立解读教材的能力是否有了提升。
这篇童话我以前读过,但仅仅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以一名教者的身份来读,我还是第一次。由于以前没有教过《去年的树》,也有好处,少了许多先前经验的束缚。
第一遍读下来,没什么感觉;第二遍读下来,还是没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文章写得太“平淡”了,似乎没有什么词句可以一下子就能“拎“起来,让我们去咀嚼品尝,除了文章结尾处的那两个“看了一会儿”。
于是,我又回过头来读第三遍,潜心去寻找那些朴素、普通语词背后藏着的“语文味道”。终于,我发现了“天天唱歌”、“天天听”、“必须离开”、“ 一定回来”、“向山谷飞去”、“向村子飞去”等等数个蕴含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词语。但只是发现了它们,还没有真正地体味到这些词语的妙处。妙处难与君言呀!
我想起
于是,我翻查书柜、上网百度,收集了一组《去年的树》的解读文字:
教育期刊《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7、8月合刊《〈去年的树〉细读一》(闫学),《〈去年的树〉细读二》(张玉琴);《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3c《儿童阅读与儿童作文——
图书专著《语文新参考——小学语文名篇赏析及教学建议·四年级》(周益民);《去年的树》(新美南吉著,周龙梅、彭懿 译);鲁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网络资料《情真意切 蕴涵深厚 ——对《去年的树》的赏析》(樊发稼);盛新凤《去年的树》教学实录及课评;周益民《去年的树》教学实录及课评;第六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同课异构”《去年的树》教学实录及课评……
这些文字通读下来,应该说,我对《去年的树》的文本理解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我也在阅读中迷失了自我,我该如何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设计我的《去年的树》呢?脑子里专家、名师们的设计,混在一起,成了一锅粥。我要突围!
这时,我看见了身旁的女儿,我对她说:“爸爸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女儿说:“好啊!”于是,我给她朗读了《去年的树》。没想到,女儿听完故事之后,竟然提了一个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树根不也是树的一部分吗?”
我一愣,竟然一时想不起来该如何回答她的这个问题?看来,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呀,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
我又细读了一遍我收集到的课堂教学实录,发现的确也有四年级的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第六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 “同课异构”《去年的树》的活动中,在北京的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树根不是树吗?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生发点和突破口,只要抓住它,就能生成一个别具角度的教学设计。但也可能是个极不成熟的设计,因为没有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二、《去年的树》的独特魅力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的语言的朴素简约,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就像那句名言“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简单文字的下面却是流淌着的却是波涛汹涌的情感。特别欣赏
“一只小鸟和一棵大树,从春天到秋天,一直在一起。从这个春天到这个秋天,从上一个春天到上一个秋天,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多少年,我们不知道。他们可能是一对朋友,鸟儿在葱郁的树上待着,树为她遮雨、挡风;他们也可能是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因为小鸟的家就在树上,她生活在树的怀抱里;他们还可以是一对情人、一对爱人。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个春天、秋天,难道他们不可以是一对恋人吗?
鸟儿到了冬天要飞到南方去,她要与树告别,而树是不可以移动的。因此树希望她明年再回来为自己唱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朋友的请求,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父亲或母亲的请求,还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恋人的盼望。其实,就是树不说,鸟儿也会回来的。真正的朋友会不回来吗?我们读到了没有,当鸟儿往南方飞的时候,她飞得是多么的慢呀!是的,文章里面没有写她飞得多么的慢,多么的不舍得,但是我们要读出来。好的文学,不是把所有的文字都写出来的。而好的文学,一定是你能够在没有写出来的地方,能够读到很多东西的。”
三、具体教学环节设计(要求:以小见大,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拎一线贯全文)
一、问题由学生中来,还到学生中去
学生初读后,让学生谈阅读后的第一感受。学生的感受自然会五花八门,当有学生问出“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这样类似的问题时,教师及时跟进,牵这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和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来研究这个问题。
师:请认真读一读全文,思考一下“树根不也是树的一部分吗?”为什么鸟儿不给树根唱歌呢?鸟儿要寻找的是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相应的词句。
二、读文句,重体验,在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预设的几个讨论点,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入境悟情:
①“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注意这个词“树枝上”,对鸟儿来说,那树枝就是爱的臂膀,拥抱着她,呵护着她。读过《爱心树》的人,对这个“树枝”都会心领神会。我们透过这个树枝,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阳光在枝叶间流淌,鸟儿在枝上欢歌、扑翅,在枝间跳跃、飞翔,树站在那里,凝神谛听。一阵风过,鸟儿啾啾,树叶沙沙,他们一起歌唱。平淡的日子,因此拥有了不一般的情致和快乐。”(周益民)试想一下,鸟儿如何与那树根摩擦出这样的“爱的火花”呢?
②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 “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许多人读到这里,都能读出鸟儿的依依不舍,一飞一回头;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树:“再见了,小鸟!”我们仿佛看到了树在轻轻摇动着那已经没剩几片叶子的树枝;“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我们仿佛看到了整棵树在颤抖,盼望着鸟儿的允诺;鸟儿都飞远了,树还久久地立在那儿,眺望着鸟儿远去的南方,挥动着那几根已经日渐苍老的树枝……
③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其实,不是树不见了,而是那曾经带给鸟儿欢乐与自信的爱的臂膀不见了,“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葱郁的树不见了,谁给鸟儿遮雨、挡风呢?谁又会为天天歌唱的鸟儿,喝彩、鼓掌呢?
④“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但它不是鸟儿的“树”。因此,树根回答,是“他”,而非“我”。套用《小王子》中的话,鸟儿“驯养”和“驯养”鸟儿的是那棵葱郁的树,而不是光秃秃的树根。正因为如此,树才成了鸟儿的唯一。鸟儿来到工厂,没有看到她的“树”,虽然那里可能有成百上千的树躺在地上;鸟儿来到小女孩身边,虽然火柴已经燃尽,但“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在灯火中她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她的“树”,她的爱,她的唯一。那灯火仿佛也在说:“鸟儿,你来了,我好欢喜!”
⑤“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在周龙梅、
三、拓展阅读,感悟鸟与树的深情。
读罢《去年的树》,我们不妨引入两三个课外的文本,加深学生的感悟。如,《爱心树》《伯牙绝弦》《生死不离》(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