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阳光下的微尘
文  章:316
评  论:10525
访问量:226911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教师+?=教育名师
分类:我思*我得   2009-07-07 13:45

 

 

教师+?=教育名师

   ——读《爱心与教育》引言、手记一有感

近段时间,一直在看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李老师现在可称得上是我们教育界的“名师”了,而我们呢,都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教师而已,二者之间横亘着很大的距离。

    就像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教师们自然也都想成为教育名师!但教师与教育名师的差距体现在哪里?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定意义上的教育名师呢?

    具体地说,自然有方方面面,复杂之极!

    简而言之,又并不复杂!

    让我们随着李镇西老师的足迹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成为“名师”吧!

首先,比起李镇西老师,我觉得自己欠缺了一种以天下教育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反思精神!想想自己已从事了十年的教育工作,但却从未深入考虑过“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这样一个问题,总觉得那是专家们的事,与我们这些普通的老师无关!可李镇西老师却视为己任,用他的思考结合他的教育经验来告诉我们“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年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与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李镇西老师认为,这,就是自己的职责!

对教育,包括素质教育,他有很清醒的认识,他说:“‘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李老师还善于从专家身上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教育的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品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的缺点的杂草。——李镇西老师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总结:“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我还特别欣赏这几句话:真正的尊严而非敬畏。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道德的肯定、知识的折服和感情依恋。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李镇西老师能以一颗真正平等而非感情施舍的心来对待学生的原因所在了吧!

其次,要想成为“名师”还离不了对学生的爱!“爱”这一个字就决定了“教师”与“教育名师”这二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而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总是满怀爱心的,原宣传部副部长余心言这样评价他:“我们能强烈感受到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并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是的,李镇西老师教育的成功首先源自于他对学生深深的、无私的爱!

教育先驱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新的深处。”夏丐尊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罗素则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声称:“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李镇西老师更是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是的,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有了责任感、反思精神和一颗爱学生的心不能说一定就会成为名师,但要想成为名师,就必须先具备这些!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教师教育名师?我,还在继续学习、不断反思       


 

 

 
0
浏览(1332)┆ 评论(47)┆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