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献策会 历史在期末考试的前一个月开始转入复习阶段,这几天,我一直是领着学生边复习,边练习。在这个检验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背的非常轻松,有的就很吃力。经常是成绩出来了,问题也出来了。 我在复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经验,可效果并不大。我想:要不,就来个现身说法,让学生自己总结,说不定反而有效果。 我事先从每个班各抽了两个很擅长记忆的学生,让他们做一下准备,周五晚上的自习课上,做一下经验交流。被抽到的学生很兴奋,因为这是进入初中后,第一次让自己的经验被推广。其他同学很好奇,都期望着能从这些优秀的学生的介绍中,得到记忆的法宝。 期待了几天,终于,经验交流会开始了。当第一位学生孙佳佳一上台,同学们就给了她一阵热烈的掌声。让孙佳佳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几位学生都上台做了自己的精彩发言。他们发言完毕,我对他们的发言做了总结: 孙佳佳的学习方法是: 1、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听,记住老师说的重要知识点。当老师要背诵的时候,先前老师讲的内容差不多已记住了,把记住的内容和需要背诵的结合起来,很快就背会了。 2、如果上课的时候没注意听,那么背的时候就要费点功夫了。我通常的做法是先把题读三遍,第四遍、第五遍试着背,到第六遍能背下来。有时候简单的题2、3遍就过去了。 3、有时临时突击,老师说提问时,赶紧记。有时候这种方法可能使你记得更牢固。 李媛媛: 1、课堂上认真听讲,只要认真听了,背历史就不算什么难事儿。 2、背选择题时,读一遍,读的时候要用心读,把题和答案要琢磨一遍,再把答案盖住背一遍,不会背的用笔圈住,回过头来再背一遍。 3、背过后,要勤看,平时,一有空的时候就把历史书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把当天记住的知识回顾一下,以增强记忆。还有,学习不能光靠课堂,有空的时候要多看一些历史的书和资料。它会让你学习的历史生动和鲜活起来。 郭彩红: 1、课前,要先预习要学的内容,把目标上的题在书上找到,写上去,并在书上做标记。老师讲的时候,仔细听,并和目标上的题紧密联系起来。 2、有的题可以理解性的记忆,不要死记硬背,那样效率并不高。一节课后,要注意及时的看一遍,这样重复记忆,会降低知识的遗忘率。 徐美丽: 1、要理清知识的脉络。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找到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通过知识点、知识线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编织一张属于自己的知识网。 2、书中的重点、难点要特别注意。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针对重难点加强复习与练习。 3、学习不盲目,每次测验后,学生可以把有错的地方做个标记,要彻底巩固、悟透,避免下次在犯类似的错误。 孟容: 1、背的时候要专心,精力集中,理解性的去记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有自信,相信自己肯定能和其他同学背的一样好。 范小玲: 我们一定要多看看课本,这样,背题的时候才能把它放到一个特定的背景中,理解也会更深刻。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好。 发言的还有孙聪、杨琦等,方法和上面同学介绍的大同小异。 看着学生听的津津有味的样子,我多希望老师的苦心能对他们有一些帮助。 我告诉学生: 我知道,背诵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儿。但这些同学能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记忆的诀窍,并且让背诵变的轻松和有效。这说明,当你对一件事真正用心的时候,你不但会做好,而且会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不断找到成功的快乐。学习中努力的动力有时也来于此吧。所以,有同学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学习是快乐的。能体会到这种快乐的学生一定是勇于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生,也一定是在这种快乐中找到自信的学生。 复习、记忆的方法,学生说了很多,我强调一点:一定要熟悉课本,因课本是本,课本是宗,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出题考试就必须以课本为依据,任何形式的题都是课本知识的演变。再说,任何资料的编排,都没有课本系统、全面、科学。同时在熟悉课本的过程中,要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对以后的复习会带来很大的方便。所以在平时,要时刻抓住课本,熟练课本,并且学会复述课文。但有具体要求:依据课本结构,线索,体现课本知识点的逻辑关系,结合《目标》,测试题进行联想,进行有效复述。比如,我们今天上午做的一道题:明太祖为加 还有老师不教历史的时候,也认为这些背的科目平时并不重要,只要到考试的时候背几天就可以了。等我教了历史,才真正理解:如果有这样的想法的话,历史的成绩肯定不会多高。尤其是碰到中考题的时候,会让你更加摸不着头脑。所以,一定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 这次的交流会,虽然耽误了大家一节课,但我希望,我们能从同学的介绍中获得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也即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提高历史成绩的基础上,也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