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中论据的合理性质疑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终生勤恳,著作颇丰。其中他的《谈骨气》一文,论点铿锵豪迈,掷地有声,论据贯穿古今,组织严密,历年被选入中学课本。该文教育了几代人,同时也受到了几代人的高度赞扬,当然笔者也从中深受感染和启迪,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可是,对本文仔细推敲琢磨之后却发现:用文中的论据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论点似乎缺乏合理性。
其一:虽然文中的三个事例精心安排而又生动感人,但是,无论是文天祥和元朝高官、不食嗟来之食者和施舍饭食者,还是闻一多和国民党特务,全都是中国人。按照作者的观点,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者和闻一多自然都是 “中国人”,并且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有“骨气”的“中国人”,当然可以很好地证明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可是元朝高官、施舍饭食者和国民党特务不也都是中国人吗?其丑恶嘴脸足以证明他们绝对是没有“骨气”的“中国人”。由此看来,用原文论据证明论点的确有些牵强,我们只能从这些实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者和闻一多等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其二:要想准确合理严密地证明原文论点,只有举一些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表现出有骨气的事例,才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否则,论证过程就有失周密,不能自圆其说。其实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30年代,正值中国人倍受列强歧视之时,吉鸿昌将军却骄傲地胸挂写有“我是中国人”的木牌,昂首走在美国的大街上;60年代,前苏联背信弃义,全部撤走了援华专家,企图遏制新中国的发展。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我国人民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照样把中国建设得越来越强大,短时期内就跻身于强国之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主席在高度赞扬了闻一多以外,还同样赞扬了另一人物:“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先生的这种宁肯饿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至今还被广泛传颂;近年有一位在外资企业里打工的小伙孙天帅,为了捍卫我们炎黄子孙的人格和尊严,宁愿被辞退也不给外国老板下跪……笔者认为这类事例更能表现中国人的骨气,能更好地证明文章论点。
综上分析,笔者不顾知识浅薄,贸然对名人作品提出质疑,如有不妥,愿接受指教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