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陈老师9121615
文  章:254
评  论:3072
访问量:19503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全国经典诵读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大会
分类:我的文章   2009-05-06 08:20
 

        全国经典诵读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大会

 

419,有幸观摩了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与名师近距离接触,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让人受益匪浅。王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把《枫桥夜泊》这样一碟小菜上成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语文盛宴。这一节课整整上了八十分钟,中途没有休息。但台上台下,老师、学生个个是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没有人随意走动,谁都不想错过精彩的瞬间!王老师从历代诗人有关《枫桥夜泊》的诗句导入,又在这些诗句中结束全课,把忧愁的明月的文化集于一体。这节语文课让人从其过程中感受到诗一般的美好,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咏诵一首轻松、悠扬的诗。充分体现出美好、舒缓、和谐。

 

现将听课时的记录整理下来,再次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师:请看大屏幕。陈小奇写过这样一首歌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 《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读?

(生读,学生读得不好,老师这样评价:从没见过,第一次就读得这么好。读得好的,老师这样评价: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失眠。

师:说白了就是……

生:睡不着。

师:是的,睡不着。无眠拆开是无法入眠。无法入眠就是不能入眠,不能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生:不眠。

师:无法入眠就是难以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生:难眠。

师:无眠的近义词就是——

1:不眠。

2:难眠。

3:失眠。

4:未眠。

师:是什么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读,学生读的声音高了,老师这样评价:一听就是个大嗓门,但你忘了你是在读诗。)

师:再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生再读,这次老师这样评价:哪怕进步一点点,那也是进步,掌声。全班同学为这位同学鼓掌。)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从诗名中知道的。

师:这就叫会读。

师:为了听钟声,等了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120个月,3650天。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又”字说明就是寒山寺。

生:“枫桥”就是寒山寺。

师:每次经过寒山寺,每次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为什么几度经过忆张继呢?早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也写过这样的钟声。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 《宿枫桥》

师: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听到过什么?

生: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

生:(齐读诗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的是钟声,百年不变的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大屏幕出示刚才显示的所有关于钟声的诗句),陈小奇在歌中这样写钟声(生齐读);200多年前的王士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高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陆游还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

师: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大家都写钟声,为什么只写寒山寺的钟声?

(师评价:看不出,男孩子的心还挺细。)

生:钟声为什么会让他们流连忘返?为什么要写夜晚的钟声?

师: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这首诗)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师:读书声戛然而止,这告诉老师一个信息,你们都对读诗有把握了。

(指生读)

(师评价:读诗不光要把字变成声音,而是要把它变成音乐韵味;

          近乎完美,还差那么一点点;

          有点高了。)

师:那是在一个夜晚,睡不着觉的时候。

(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就再读一遍,不愿接受就坐下,学生又读后,老师:孺子可教也。)

师:一起来读读,(齐读后师生合作读,分工)一、三句老师读,二、四句你们读,题目、作者老师读。

师:调一下,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老师读,题目、作者老师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诗后的情绪。

生:思乡、无眠、愁、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读其他的诗你有这种感觉吗?(没有)

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这首诗中的哪些字眼在向你传递这些情绪,把这些字眼挑出来。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你张继睡不着觉?

生:愁眠

师:把“愁眠”写下来(师板书: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用大白话说就是(睡不着觉)

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因为“愁眠”,这个晚上诗人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师:把“月落”写下来(师板书:月落)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

师:把“江枫”写下来(师板书:江枫)

师:你看到江枫了吗?

生:没有

师:你看到的只是这两个字。闭上眼睛,(师叙述,生想象。)

师:睁开眼睛,你看到了什么?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诗人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师:把“渔火”写下来(师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星星点点、幽暗、闪闪烁烁、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面对这些情景,诗人夜不能寐,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把“乌啼”写下来(师板书:乌啼)

师:就在这时,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把“钟声”写下来(师板书: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把“霜满天”写下来(师板书:霜满天)

师:这种情景大家见过吗?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写错了?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词典里“对”有这些意思:

(大屏幕出示:对: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

师:应选哪个,为什么?(生选,交流)

(配乐,范读)(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师范读)就这样《枫桥夜泊》诞生了。

(生齐读)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生: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

师:你听,钟声传来了,一声又是一声,这声声钟声一下又是一下,敲打着张继的无眠,那钟声好像在说些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什么。

(生写)

师:在这个霜气满天的秋天,张继夜泊枫桥,辗转反侧,愁眠之情萦绕在他的心上,这时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

1:张继啊张继,不要再忧伤了,放下你的忧愁吧!

师:多么知冷知暖的钟声。

2:张继啊张继,你的凄凉和寂寞,让我这钟声带走吧!

师:这是多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师: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师擦去黑板上仅有的“愁眠”)。其实愁眠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情,我相信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不妨来看一组中国古代诗人写愁眠的诗歌。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师:大家一定发现了,所有诗所有愁眠都跟一个美好的景物相连,那就是——(生: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怎么办?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生: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生齐吟诵背诗)

师: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心肺,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你听,从张继之后,这钟声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悠悠回荡。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七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一千多年过去了,钟声在王士祯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闭上眼睛,十年过去了,你长大了,来到苏州,来到寒山寺,找到枫桥。你找到了,那是青石砌成的。你登上枫桥,突然想起今天和王老师上课的情景,(轻轻吟起《枫桥夜泊》,生随着齐诵。)

师: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如有记录不明之处,请大家谅解。)

 

2
浏览(1734)┆ 评论(38)┆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