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读《水浒》 关键词: 动手 动脑 动口 动心 一部经典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是多方面的,它就像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博物馆,我们总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理解、体验是立体、多层次、多角度的,特别是少年儿童更是这样。引导孩子读文学经典就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心灵感觉,去感受作品的色、香、味、意、形、养,真正让孩子爱上文学经典这种“精神大餐” 《水浒传》对中国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全面的。引导学生品味这道“东方大餐”,需要让学生“动手”去剖析作品的营养结构;“动脑”去思考人物的命运和作品的意义;“动口”去说、学、诵、唱,体会作品的形象美;“动心”去体验那种荡气回肠的激情,以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力量。 一、 以“动手”促“动脑”。 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通读全书,用不同的形式记读书笔记,从而获得相对完整的的印象。如用“_ ”标记生字词,用“~~ ”标记好词好句,用四种不同的符号标记四种人物描写,在文中的空白处记下自己读书的疑问和思考。这是一个开放的形式,学生的思考是多元的,老师的评价也是灵活的,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既给后进生提出最低的标准,又给优秀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是形式,动脑是内容,动手的结果反映动脑的质量,勤于动手又能促进动脑(思维)的条理性和灵活性。 二、 在活动中实现“心动”和“口动”的统一。 对《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段要口诵心惟。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段要读得神情激昂,酣畅淋漓,要通过朗诵再现英雄的除奸壮举和豪迈气概。《水浒传》的源头本身就是民间的说唱文学。现在有许多艺术形式取材于《水浒》故事,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资源。我们能“拿来”的就拿来,能改编的就改编,选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们定期在班级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形式非常灵活。有山东快书表演《及时雨宋江》(原创)、《武松打虎》(改编),有评书《燕青打擂》,有话剧《李逵断案》,有歌曲表演《好汉歌》《爷爷我生在天地间》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是一般的“动口”,而是在把握人物性格和精神基础上的演说,特别需要学生的感情投入,也就都是“心动”! 这里所提倡的“四位一体”,从相对的角度看,动手动口是“表”,动脑动心是“里”;可是从整体阅读的角度看又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运动的,统一于对作品的反复阅读、玩味涵泳之中。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手勤抵得千金贵,心慕形随受益时。借苏子两句,凑成一韵,权作结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