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老师讲文本细读
王老师是这样给我们讲文本解读的策略的:
1、直面文本
用朱光潜在《美学》里的话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把这个“走”换成“读”:慢慢读,欣赏啊。“慢慢”不仅仅指速度,更重要的是指一种心态,从容不迫、气定神闲的细读文本。也就是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安安静静教书,不做浮躁人,不培养浮躁的一代中国人。
2、字斟句酌
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沉入词语就是让我们解剖理解汉语的每一个最小的意义单位,这里最妙的是“沉入”,即全身心的投入细读文本之中,而又和“投入”不同,“沉入”是从容不迫的,细微处见真功。
3、审美自失
用王瑶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一种感性的阅读,如果不随作者一起投入到文本本身蕴含的情感中,那么文本本身所承载的感情一定会被放逐!数学是思维体操,语文是情感的舞蹈。
4、比较品评
谭学纯说:“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老师要反复行走,把类的思考与个的思考结合起来。
5、擦亮语言
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王老师告诉我们,文本细读说到底,细读的是语言。,“文本细读”正是语文教师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风格的重要路径和平台。
6、还原场景
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就是教给我们要抓住文本之中任何一个可以对比还原的场景,经过对比引发想象,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图。
7、寻找缝隙
王尚文说:“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语文老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锐敏的心灵来关注文本之中任何一个“漏洞”,进而深入思考作者故意而为之的用途。
8、开掘意蕴
施特劳斯说:“文本细读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就是找空白点,在空白处阅读,在无字处阅读。
文本细读就是在语言之河中畅游;文本细读就是把文本拆开来读;文本细读就是把握文本,阐释文本;文本细读就是在文本解读中安置人文的关怀;文本细读就是在发现文本的同时发现自己;文本细读就是逐字逐句的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地散步。
王老师除了用例子给我们详细解读了8中文本细读的策略,还告诉我们,“细读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让我想到,教师只有首先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而不是被教参、教学设计集萃之类的参考书先行遮蔽了自己的解读,才能实现自己的“在场”。因此,文本细读首先关乎的是教师自身作为一种专业人格的存在。套用一句哲语,“我读故我在”。也因此,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教师一定要读出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我以为,文本细读,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界的一种砥砺和修炼。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细读实在是一次重新发现自己、评估自己、解构自己又升华自己的过程。普通教师之所以“普通”,正在于他们还徘徊在文本细读的门口,尚未窥其堂奥,尚未在文本细读中确证“我”之存在。
那么,教师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呢?王老师告诉我们:
第一,要实现文本细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自身的“精神惰性”问题。“与读共舞”是一种幸福的折磨、痛苦的享受,是幸福和痛苦纠缠、交织在一起的过程。越是初始,痛苦的感受越是强烈。你走在文本的丛林里,你却看不到清流、听不到鸟鸣、闻不到花香,这不是痛苦又是什么?此时,人所固有的精神惰性就会驱使你中断文本细读之旅。如果放弃一旦成为现实,那么,你真的只有慨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份儿了!
第二,在进入文本时,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一定要打开自己的生命,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让自己的精神胸怀敞开再敞开,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
第三,你有多种姿态进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一种进入姿态。你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其中一个角色,文本这个“警幻仙姑”带着你游历文本所缔造的那个“太虚幻境”,你用心聆听她的种种言说,用心察看仙境的种种景象。“千万次地问”是另一种姿态。进入文本,你时不时问:这样言述究竟在言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言述?为什么只能这样言述?用意何在?启示何在?在你千万次地问中,文本被你掰开了、揉碎了,终至于被你消化了、吸收了。前一种是感性的、诗性的进入,后一种是理性的、智性的进入。当然还有更多进入的姿态。更多情况下,姿态是你自己的一种创造。
第四,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从“此在”开始。这正是:“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开处见天堂。”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断,挖掘、敲打、再敲打,于是课堂精彩不断。而这一切都“功夫在诗外”。
听了王老师的报告,不仅仅是要有体悟,更多的应该是行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