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清明 ——主题活动策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到清明节,杜牧的这首诗不知会被多少个人在心里默念、吟咏。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祭祖扫墓的日子。虽然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儿时的记忆,这一切好像与小孩子无关,总是见到大人们三三两两的行走在田间地头,携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祭品来到已故亲人的坟前,摆上供品,烧上纸钱,为坟头培上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用这种方式寄托对亲人的哀思。这一切,小孩子一般是不会参与其中的。 而今,清明节成了一个法定的假日,回老家祭拜亲人也因此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很多父母便会带着孩子一起回家上坟祭祖了。总不能让孩子们白白的走一遭啊,趁此让他们探究一下“为什么独独中国会有一个清明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有哪些习俗……”,也不失为一个好契机。 今天下午布置清明假期作业时,我就要求学生围绕“话说清明”办一期手抄报,分以下五个版块组织内容:1、清明节的由来。2、清明节的习俗。3、有关清明节的诗词或文章。4、亲人音容我牢记(革命先烈记心中)。5、说说我的感悟。 孩子们如果能够认真地结合以上五个板块搜集、积累材料(当然也可灵活运用),一定会有很多受益的。真心地希望他们能在学会感恩的同时,体悟到到生命的意义,进而懂得珍惜生命,不要虚度了美好的人生的道理。 说实在的,关于清明节我也是知之甚少,也凑此机会学习学习,现搜集相关资料,与大家共享: 清明节起源: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和清明节有关的诗词及文章: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了解着,思索着,收获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