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解读文本从一年级开始
叶海燕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指明了语文教改的路子,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探究、个性的发展,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把学生主体放在首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此类见解在标准中随处可见,概括起来,就是个性化解读文本的问题。
一说到个性化解读文本,老师们的印象就是中高年级才会涉及到这个问题,一年级?根本不用提!而我通过实践,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可不能小看,他们也能“个性化解读文本”呢!不信,你来瞧——
(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教学片断)
师: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生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谁能学学它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生:(重读“很远很远的地方”)它太骄傲了!它觉得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大松树却看不到。
生:(重读“你呢?”)我认为它太看不起大松树了!它心里认为大松树肯定看不到那么远,还故意那么问!
生:(重读“喂”和“你呢?”)它太没礼貌了!跟大松树说话时喊人家“喂”,最后还傲慢地问:“你呢?”
师:嗯,看来小朋友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就加上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课文。指生读。)
师:谁来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小松树骄傲的样子。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没礼貌。
师:那你能试一试吗?可以带上动作!
(生手叉腰,眼斜着看下面,不屑一顾的样子读)
师:嗯,真是一棵不讲礼貌、非常傲气的小松树。大家也可以试着这样读读。(生兴奋地带上动作练读)
怎么样?一年级的孩子们不容小看吧?经过这样反复练习,他们都能体会小松树的语言、表情、神态,并通过个性化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著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