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爱上阅读
接下来的讲座更是精彩,
1、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是第一位的。就拿她执教的《去年的树》为例吧,文章真正的主题是对高尚友情的赞美、对遵守诺言的褒扬,而有些老师没有深入地钻研文本,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课堂上出现学生想对伐木人说“请不要再伐木了,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这样严重偏离文本真正主题的言语时不能准确引导,甚至夸他想得独特。所以,我们要具有强烈的职业敏感,学会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
2、阅读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吴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很感人的课例——“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一双褐色的口罩上方闪着一双疲惫的眼睛,我的母亲!”在教学这部分时,她先让学生读后思考,为什么不说“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在学生充分感知后又抛出一个问题:“在你的印象中,以前母亲的背是怎样的?母亲的眼神又是怎样的?现在那挺直的健康的背哪里去了?那清亮的闪光的眸子又哪里去了?”在引发孩子内心深深的触动之后,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也许是同为老师的默契吧,虽然我没有亲耳听到这节课,但是我已经断定——这一定是一节精彩的课!如吴老师所言,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以读为主,以情带读!
3、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走向阅读的高处。吴老师总是说到这句话——要引导孩子学会透过文本,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去年的树》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平实朴素的语言,许多老师认为这一课不好教,没有什么可深挖的,而吴老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两个貌似简单的“看”字大作文章,让孩子们思考——透过第一个“看”字,你体会到鸟儿心里在想些什么吗?透过第二个“看”字,你能想象出鸟儿会对灯火说些什么吗?组织学生交流,然后相机点拨、引导、提升,带领孩子们一步一步走向阅读的高处,真正体会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感受到小鸟与大树那种真挚的友情,小鸟对大树信守诺言的美好品质。
4、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教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学会阅读。吴老师十分欣赏那种返璞归真的课堂,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引导孩子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理解。对于当前动辄以“动画课件”代替学生读书思考的做法,吴老师不以为然。她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个老师在做课时不是指导学生深入读文,理解“荷花、荷叶”的美,而是辅之以课件,讲到荷花就说“小朋友们想看看美丽的荷花吗?”然后放课件,学生惊呼“哇!”讲到荷叶也是放课件,学生又是“哇!”吴老师幽默地说:“这好有一比啊——稻花村里说丰年,听取哇声一片!”她说,我们在教学时,不可能遇到每一课的难点都用课件演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键是交给孩子阅读的方法。
5、阅读教学要与“学写”结合起来。但这也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的,关键是找准课文中读写结合的点,特别是那种能模仿文本结构进行的练写对孩子提高写作技巧的帮助很大,而那种想象续写之类的小练笔则能丰富孩子想象,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
在讲座的最后,
吴老师在课堂上的从容、讲座时的淡定、读书时的激情无不让我佩服,最后,把由她转赠的梅子涵教授的话再转赠给大家——“如果我当小学语文教师,我会很努力地读很多书。绝不仅仅读那些只有小学老师需要的书,那些书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我要让我的学识足以和世界对话,一个眼睛不在彼岸,只在此岸的人,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怎么样?是不是想马上拿起书来读?拜拜,我也要去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