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走路
——教孩子写调查报告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于环境问题的一组课文,安排了调查周围环境的任务,单元结束后还要求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怎么写是次要的,关键的一步是调查,只有调查过了,才有发现,才有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如何引导孩子,就成了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引导孩子看到环境变化中坏的一面很容易,因为我们生存的地球确实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生活中乱飞的塑料袋,身边的绿色被高楼代替,飞扬在空中的雾霾,时不时刮起的狂风……这些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仅仅让孩子看到环境恶化的一面是不行的,还要让孩子看到的是人们为改变居住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也就是说环境变好的一方面。于是我想到了丹枫公园和安钢大道北侧殷墟一带被大量植被覆盖的事实。于是我决定带孩子来这两个地方看一看,我们俩骑着小自行车出发了。
首先,我们来到了丹枫公园,这是一个大概七年前开始兴建的公园,建好好长一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工程队全部撤走了,木头做成的绕湖小道,已经缺少了三米多远,破烂的已经无法正常行走。刚刚装上的玻璃,不知被谁砸破了,满池的干芦苇在风中飘荡,市场附近的一段小山丘上,各色的塑料袋被枯枝败叶挂住了,动弹不得……
沿着钢三路向北走,在即将要右转进入安钢大道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左前方有一个公园,“这是什么地方?”带着疑惑,我和孩子来到了这里,大门口的横杆告诉我们,这里是有人看守的,果然,当一辆汽车要出来的时候,横杆抬起来了,值班的师傅告诉我们,自行车不能进入。于是,我们只好步行。
这里真是一个游玩的好地方。进门处就有四条道路,道路两旁是停车场。最北面的建筑上清晰的写着“第一轧钢厂”,再往里走,有几条弯曲的小路,我们选了最北边的道路走,这天路紧邻着一条不算宽的小河,河北岸的迎春花开得正热闹,几个孩子正准备沿着管道从北岸到南岸来,一个五岁左右的男孩手里拿了几支迎春花,匍匐在管道上,慢慢地爬了过来;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一路小跑,很快就过了河;另外两个则慢慢走了过来。儿子看了,也想试着到河对岸去,我鼓励他说“水不深,管道又宽,试试吧。”无奈,他胆小,终是没能走过去。我们便继续向前走,公园里的人很多,却非常安静,没有谁在这里大喊大叫;没有摆摊的小商小贩;没有大大小小的儿童游乐玩具;只有三百六十度旋转的喷水装置正在悄无声息地浇灌着一方花木;几个淘气的男孩试着把手伸到喷出的水上,试图改变水流的方向,惹的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也把手伸了上去,却不料裤子被下面喷出的水花打湿了……草地上,另外几个孩子在旁边的草地上放风筝。远处,几个工人正忙着栽种花木。看着一尘不染的花苗,不由得心情也变得明净起来。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人工湖旁边。一个工人正在打捞水中的漂浮物,孩子也高兴得踩着水中的石块来到了水中的一座小岛上,坐在水边拍起了水花,大人、孩子静静地坐在水边,欣赏着碧波荡漾的湖面,仿佛一切都停止了前进一般,不远处,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都变得遥远起来。
真是一个静谧的所在,在这十里钢城生活了近20年的我今天才看到这一美的景色,走到一组浮雕跟前,看到了安钢的标志,才醒悟这就是同学们作文中提到的安钢公园。看了游园须知,终于明白公园名叫钢花公园。
走出钢花公园,看看脚上的鞋子,依然洁净如新,这与我刚刚上班时的景象是多么的不同啊!那时,从市区到安钢走一趟,原本晶亮的鞋子上好像落了一层灰。那时,我总是想,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湛蓝高远的天空呢?
两相比较,同在钢城,相距不过四公里,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两个公园大相径庭?是人的因素,一个有人管理,一个无人管理。一个雏形已具备,还在不断地完善,一个工程尚未完工,早已满目疮痍。准确地来说是管理者的不同导致了两个公园截然不同的命运。
参观完两个公园,时间也不早了,我和孩子结束了这次周边环境调查活动。到家后,我们就开始写各自的调查报告。
附;孩子的环境调查报告
安钢环境调查报告
钢城小学三、三班 胡紫华
星期六下午,我和妈妈去了丹枫公园和钢花公园。
首先,来说一说丹枫公园,首先看见的环境还比较好,再往前走 , 却是白色垃圾漫天飞舞着,我们走的是一条小路,环境很好,白色垃圾很少见,往前面15米还是也还比较干净,一过了小桥,白色垃圾又像无数个小圆点漂浮在空中。
我们再向钢花公园走,快到的时候,发现空气比较清新。走进钢花公园,真像进入了天堂一样。这里真是一个休闲的好地方,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凳子。我们慢慢地走,看见柳树抽出芽了,看见樱花开了。那里空气清新,非常非常美丽。走了大概25分钟,突然,我发现了一个喷水器正在浇花,我们观察了一会儿,它变化多姿,我被吸引了好久,我们再往前走,一潭清澈见底的水把我吸引了过去,那清澈见底的石头,那绿得泛着微波的水面,也让我观察了好久,直到妈妈叫我回家的时候 。在回家的路上,我还想着钢花公园的美丽景色。
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爱护身边树木哦!
妈妈后记:这篇小文章是孩子20分钟的时间写出来的,算不得好,可是观察与实践让孩子的作文有话可说,让我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