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机 (家长随笔)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这是渭河的上游,古人很早就有着姜太公渭水垂钓的美谈,只是我们置身所在的渭河,到底是不是垂钓的谓水,还有待历史的考究和论证。 这里,四周环抱着是浓密的大叶杨,初夏的叶子已有浓浓的绿意,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守护着河的两岸,微风习习地吹过,是叶子和叶子之间的交谈,仿佛在低哝,仿佛又在和着歌声。 整条河水泛出一种神秘的绿。这是怎样的绿呀!这里没有北京什刹海的鹅黄底子的淡绿,没有杭州虎跑寺深密的浓绿,没有仙岩梅雨潭妖娆多变的绿。有的,却是一种纯净而又质朴的绿,透着轻柔,透着婉约,透着恬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阵微风抚过,头顶上的白云在静静地浮动,河水在静溢地流淌着,整个世界都仿佛都在宁静中流动。这里是一个远离喧嚣和浮华的“世外桃源”,能让你拥有的,是一份别样的亲切和安宁。远远望去,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麦地,在六月初夏的阳光里,闪烁着金黄和收获的希望。在微风轻抚下的水草,像一排笑弯了腰的士兵,等待着你的检阅和探究。凝眸细看水草下面,尉为壮观的是你能发现,成群的小鱼整齐地排着队伍,首尾相连,前仆后继,勇敢地向前游啊游,寻着鱼道不断向前游。大鱼也许就藏在下面,等待着你去诱它出来…… “动了!” “上钩了!” “有大鱼!” “赶快!赶快!赶快!” 望着儿子兴奋地钓上第一条鱼,我不由地暗自欣喜起来:“小子可真行!” 谈到钓鱼,我很是很惭愧,准确的说应该属于“超级菜鸟”。为了陪儿子,我匆匆买了两根钓鱼杆,并一起在渔具店里配齐了所有“武器”。还是老板热情,从怎么绑鱼线,怎么放浮子,怎么打窝,怎么放饵料,怎么起杆……全都一一教给了我。临了,老板还特别嘱咐我:“钓鱼需要把握时机。” “又有了!” “起杆!起杆! …… “第七条!” “第八条!” 好家伙,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小啊! 我手忙脚乱地替儿子取钩,挂饵,放线…… 在一抹斜阳的映照下,我和儿子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河畔。 看着儿子提着小桶,嘴里又唱又笑,我也开心地在笑。 在经过麦地的时候,我特意让儿子稍微停留一下,一起俯身闻闻麦香,摸摸麦穗,望望麦田…… 当朱自清1928年出版第二本散文集《背影》的时候,当时有一位读者给他写了一封信,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很重视这个问题,问了周围好几个人,回答是和写信人一模一样。他又专门写信去请教一位昆虫学家,回信说是叫的。虽然如此,朱自清仍然写信感谢了那位提意见的读者,并表示再版时把这个形容删掉。他却并没有放弃观察,后来他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里的蝉声。由此他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这个间接经验也提醒了他,如何避免因有限的经验而造成主观的错误。 麦田到底是什么时候收获的呢? 这样的问题也曾经出现在儿子看图写话里,可我们确是错了。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引用伏尔泰说过的一句话:“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我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校迅通也是一本好书,一个好友,更是一位好老师。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不同风格的好文章,推心置腹的好朋友,博学乐教的好老师。 我的儿子在一篇看图写话《秋天到了》写到:“秋天到了,又红又大的苹果和又黄又大的梨成熟了,金黄的麦田一望无际,好像田野翻金浪。大雁排成“人”字形,向南方飞去,这真是让人感觉天高气爽。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小鸟妈妈老师马上指出:“ 错!阿姨给宝贝儿指出一个特大的误区----金黄的小麦是五一前后,也就是夏天成熟收割的,不信你去问问农民伯伯去!图上那个弯着腰的应该是高粱啊,孩子——看图写话一定要注意观察,再联系一下生活哦!” 小城说雨老师也说:“看图作文,就是训练孩子平面观察能力的,因此,分层次看准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此文就注意了这一点,图中的事物都涉及到了,没有遗漏,这就很好。问题就在是小麦或是什么上。孩子小,对这些作物不可能准确的分辨,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一个模糊词‘庄稼’来代替。现在,我们仔细看看画面,你考虑过那是谷物这个问题吗? ” 知识一定力求准确。非常感谢小鸟妈妈老师和小城说雨老师的建议和分析。校迅通真是一本好书,一个好友,更是一位好老师。在这里,我们不也正是遇到了博学乐教的好老师? 对 现在是6月初,可能由于天气异常的寒冷,麦子成熟比以往拖后了。 孩子兴奋的在田埂上跑着,跳着,笑着…… 钓鱼是需要把握时机的,教育亦是需要把握时机的。 我们的教育,不也正是遵循着生活的体验,因材施教、把握时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