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新梅
文  章:670
评  论:10713
访问量:581574
荣誉榜
推荐博文
解决上游问题
分类:教育随笔   2020-02-08 11:23

解决上游问题

从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本书中,我体会到了这样一种思想: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一、事情的起因: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写老师板书的重难点、不听从老师的提醒,而且变本加厉故意讲话扰乱课堂秩序。”

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分析一下学生行为背后隐藏的一些东西。

学生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讲?是听不懂还是不愿意学?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况,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听不懂怎么办?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功夫在平时,首先老师要注重阅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多进行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老师要多举办相应的读书活动比赛,让学生参与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向好的一面发展。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那么,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师是不会心情焦躁、筋疲力尽的。实际上,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是一种享受。

2)不愿意学?是这个老师上课不认真听讲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还是每个老师上课都不认真听讲都故意扰乱课堂秩序?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所以,老师,请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吧!如果一个学校里的每一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的话,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勃勃。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成立社团活动。教师要为社团活动准备学具、教具、活动内容、活动场地等等。教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得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教师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二、冲突的导火线:

任课教师叫来班主任一起教育。

任课教师为什么要叫班主任来一起教育?这里有一个思维假定的问题。波姆在《论对话》中说到:我们可以把这些思维假定称作“看法、意见或观念。”一个看法、意见或观念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假定。思维假定是观点背后隐藏的观念。人人都有思维假定。任课教师或许认为“你班的学生捣乱了,就该你班主任出面处理。”,任课老师或许认为“学生听班主任的,班主任威力大。”思维假定是一种潜意识,意识决定行为。所以,任课教师叫来班主任一起教育。

学生也有思维假定。“班主任有什么了不起的,他来了也不能对我怎么样,那个老师也不行!”所以,学生——态度依然恶劣,既不好好回答老师的问话,还手握拳头。最后,发生了殴打这位班主任女老师(造成老师面部浮肿,医治2500余元),如果没有教室里同学出来拉开,后果更会严重。

如果都坚守自己的观点,那么就不会有真正的对话和沟通。

要想打破学生思维假定的束搏,让沟通顺畅进行,教师要有一种用终生备课的精神,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做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思路、精力,不会完全放在讲解教材上,他会放在学生身上,他会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了哪些障碍并及时帮助。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师学生一定喜欢。

如果学生在家长面前经常说老师的好话,如果学生的变话家长一目了然,那么,家长还会不尊敬老师吗?现在的社会,有些家长可能会不听老师的,但孩子的话,人家还是听的。

以上所分析的,好像针对老师的比较多。一个是受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思想所影响。“许多老师的教育,重点放在事情发生之后,这是下游教育。王晓春老师主张把重点放在事情发生之前,这是上游教育。”再一个原因,就是我的亲身感受。女儿学习驾照时,遇到了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张嘴就骂,大声呵斥。不管是刚学的,还是年龄大的,无论男女。女儿回来给我描述时,还是一脸惊慌恐惧。每次女儿出门去训练,我想的不是女儿能不能学会,而是女儿的老师今天会不会嚷她,她会不会难过,会不会哭泣……满满的对女儿的担忧,祈祷老师不要发脾气,祈祷老师要有耐心,祈祷老师讲得更明白一点……

以上所说,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0
浏览(974)┆ 评论(0)┆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