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能力,应从点滴细节做起。
一、设计问题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生动有趣,让学生愿意思考,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探究《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我设计了“小猴子闹笑话”的故事:孙悟空听说二二班的小朋友最会听讲,发言最积极,声音最响亮。他就想知道二二班的小朋友到底长什么样,于是呀他派三只小猴子来我们教室观察你们长什么样,能把你们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他们吗?正好×××走了过来(让这个小朋友走来),第一只小猴子站到他的正面:“他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张可爱的小脸蛋,两只胳膊两条腿,没了。”第二只小猴子站到他的背面:“不对,他只长了一头乌黑的头发,两只胳膊两条腿,没有小脸蛋。”第三只小猴子站到他的侧面:“更不对了,他只有一只胳膊一条腿,还有一只耳朵。”孩子们,小猴子说得对吗?为什么?怎样观察物体才不会犯小猴子的错误?
学生们听完故事,个个举手抢着发言。
二、主导作用不可少。
当学生思路卡壳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一步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学习《乘加乘减》时,学生说出乘加算式后,想不起来乘减方法。我指着课件中的一条小鱼引导学生:假设这个鱼缸里也有4条鱼的话,需要补上几条?为什么?如果这个鱼缸里有2条、3条的话,各需要补几条?对,需要补多少,是由相同的数量决定的。好了,睁大眼睛看了,假设的小鱼儿来了(幻灯片)小鱼的条数都相同了,数一数,有几个几?算式是4×4。他们玩了一会儿,补上的小鱼要回去了(幻灯片),怎么表示呢? 4×4-3=13条。
如果学生思路卡壳,我们就应该换一种说法,把“还有其他算法吗”这个大的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想法。
三、尊重发言的学生。
当回答问题的学生说的不流畅,或者说不出来时,教室里就会出现混乱状态。一部分孩子会把手举得高高的,急着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一部分孩子会等不及而干自己的事情。这时,我会维护回答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及时引导:“别急,他在考验大家的耐心呢!看看谁能坚持认真听他说,我们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说好吗?”“好!”教室里安静下来。如果那个孩子实在想不起来,我会适时地点拨一下,让他说出来。
总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发言,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