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重于教育 孩子看动画片30分钟,为了让她眼睛休息一下,爸爸让她到阳台上转10圈。孩子立刻起身,在阳台上像小彩旗一样原地不动迅速旋转10圈,一分钟时间左右回到电视前。爸爸生气了,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那样,在客厅与阳台自己来回走动10圈。责令孩子重新再来,遭到拒绝。爸爸生气,强制关掉电视,拆下小米盒子。孩子伤心地走进房间,关门哭泣。 矛盾瞬间发生。爸爸似乎因为疾病困扰,加之不被孩子理解而生气。孩子与爸爸,都被坏情绪困扰。 都说世界上有两种事情最难,一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观念装进别人的脑袋里。由此可见,与人沟通难度之大。与孩子沟通,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年龄段来感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领悟程度。 作为旁观者,我认为爸爸下达指令到孩子执行结束,没有问题。爸爸却看到孩子在打折执行,孩子觉得完成任务。其实不论孩子还是大人,在一个指令下达后,都会在选择最佳的执行方案,也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达到预料结果,就是家长交代问题不准确,从制度上说有漏洞。虽然没有保护眼睛,但孩子做得没错。 我尝试着与爸爸沟通。遇到这种问题,爸爸应该庆幸孩子不傻,会思考,然后强调孩子完成了任务。并遵守承诺,让孩子再看几分钟,下一步,这是考虑新的方式方法。这样孩子易于接受,同时也能学会遵守约定。 在我们中国,爸爸们都很爱孩子,但他们愿意陪伴孩子的似乎很少。从小与孩子一起游戏的是妈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几乎也是妈妈,导致孩子和爸爸更为亲昵一些,爸爸与孩子接触的少,探究孩子内心的需求的欲望相对较少,更容易引起隔阂。爸爸们对孩子的爱,不必妈妈少,但是他们觉得自己在外忙碌不堪,都是为了家庭,很大程度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资源,因此,他们要求孩子一定要遵从。在孩子成长上,Yo爸很珍惜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并悉心照顾她的生活。即便如此,我们与孩子的遭遇战还是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明确一点,父母的任何要求都不代表自己绝对的正确,比如:转10圈。一个转字,各有其理解。我们期待或认可的结果,只是孩子的一种选择和可能,她有权利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创新。 父母能给予孩子的,就是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一个属于他自己的遥远的梦想,以及一个可以模仿并注定被超越的榜样。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们比我们更接近未来。 在家庭教育上,我们先要融合关系,整理情绪,然后再处理问题。家庭中,只有父母能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喜悦与哀伤,给予孩子理解与共鸣。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他们将在压抑中成长。 一位专家讲课说到:“在家庭里,关系重于教育,先与教育,包含教育。凡是伤害亲子关系的教育在没有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生活即教育。父母有什么样的生活,孩子就有什么样的习惯。” 研究表明,超过七成的孩子更愿意和父母一起玩耍。在被要求孩子在电视和与父母朋友一起玩耍之间进行选择时,世界各地绝大多数孩子选择与朋友(89%)、父母(73%)玩耍,而选择看电视的只有11%。所以孩子痴迷电视、电脑和手机的,不是和孩子自控力差,而是父母给予孩子陪伴的机会太少,或者是缺乏高质量的陪伴。对号入座,我们工作一天,回到家后,不是自己看书,就是对着手机浏览各类资讯。孩子做完作业无聊,就会看电视,她观察大人盯着手机看一个小时也没有来回走动休息的,自己如何树立合理规划娱乐时间的观念? 另外,我们在处罚孩子时,应该分析一下,自己认定孩子犯的那些错依据吗?在孩子看电视这件事上我们是否有责任?惩罚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吗?我们自己做了损害身体健康的事,会受到同样的惩罚吗?如果没有分析,而是在不良情绪的笼罩下盲目地惩罚孩子,结果只会破环亲子关系,引起孩子地对抗。 事情过去后,爸爸可能意识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有问题,主动装好电视线,并向孩子道歉。我们又和孩子交流了她刚看的动画片《水漫金山》里的故事。 “白素贞和小青遇到很多问题,她们是如何处理的?”我们问,“是生气、哭泣、然后把自己关到房间里吗?” “白素贞一般都是先文斗,后武斗。而且她很刻苦练功夫,武功高强,为民除害。小青很有爱心,但是做事鲁莽。我应该向白素贞学习,学会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白素贞被人误会也不是生气,不是用法术惩罚别人,而是用行动证明自己。”孩子看电视还是有点收获。 事件每天发生,问题各有不同。家庭中,关系重于教育,家长要不断提醒自己,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2014年5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