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爱丽丝
文  章:335
评  论:3030
访问量:215810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温泉里的科学
分类:我的文章   2014-04-28 08:46
 

温泉里的科学

 

周末,我带女儿到本地的一家温泉村游玩。享受了半天的水中畅游后,在驱车回家的路上,女儿漫不经心地问到:“妈妈,为什么温泉村建在这个远的地方,这么多的水,它们要被加热费的能源可不少。”被女儿一问,我才忽然想到,女儿并不知道什么是温泉,我从未给她解释过,想当然的认为,这些都是自然就懂的生活常识。想一想,身边的好多的知识,好多的奥秘,都被我们家长的习以为常而忽略了,有好多知识稍作探究,其实,我们家长也未必懂得!关于温泉正如此,知道什么是温泉,但是再问问温泉的形成,温泉的功效,我也不得而知了。趁着女儿的提问良机,我和女儿一起学习了起来。

一、温泉的概念

温泉是泉水的一种,是从地下自然涌出或人工钻井取得、泉口温度明显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而又低于(等于)45度的地下水天然露头。温泉水温一般超过20,并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不同国家对于温泉的定义和理解稍有不同:根据中华民国温泉法中,温泉定义是符合温泉基准之温泉水及水蒸气(含溶于温泉水中之气体)。温泉水包括自然涌出或人为抽取之温水、冷水及水蒸气(含溶于温泉水中之气体),在地表量测之温度高于或等于30℃者;若温度低于30℃之泉水,其水质符合温泉水质成分标准者,亦视为温泉。

二、温泉的功效

温泉热浴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温泉中的碳酸钙对改善体质、恢复体力有相当的作用;而温泉所含丰富的钙、钾、氡等成分对调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痛风、神经痛、关节炎等均有一定效果;而硫磺泉则可软化角质,含钠元素的碳酸水有漂白软化肌肤的效果。据了解,我们所去的温泉,从地下1600多米深处涌出,每小时出水量达60方,水温常年保持在48℃左右,水中含有氟、锶、锂、铁、偏硅酸、溴、碘等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泡了半天的温泉,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粗糙的脚跟变得光滑了许多,不确定是这温泉确实有神奇的功效,还是有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温泉的形成

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

第二种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说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显然,我们这里的温泉形成原因属于第二种。

四、泡温泉的科学

根据查阅的资料,我们了解到:泡温泉时,应该尽量合上双眼,以冥想的心情,缓缓地深呼吸数次,才能真正达到释放身心压力。而且,泡温泉不要从水温太烫的池开始,要从水温较温和的池水开始浸泡;不要在烫身的池水中每次浸泡时间超过10分钟,要及时让身体上胸露出水面或离水歇息;不要在过胸的水位每次浸泡时间超过10分钟,要与较温和的池水及时交替浸泡或身体及时露出水面歇息后再浸泡。温泉温度高,浸泡后会有出汗、口干、胸闷等不适感,这是血液循环过快的正常反应。此时调换凉水浸泡或上水静养稍许,并多喝水即可舒缓。

另外从安全健康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注意:泡温泉以前,最好先了解温泉的种类,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以免产生负面伤害;泡温泉最好不要独自一人,以免发生意外;泡完温泉后,由于强酸性温泉和硫化氢温泉刺激性较大,最好用清水冲洗一下,以防有副作用。

了解了温泉里的科学,女儿明白了,温泉村需要在有温泉的地方才能修建起来,而且温泉的水并不需要加热,不需要花费能源。了解了温泉里的科学,相信下次我们再去泡温泉,一定会有更大的受益!

 

 
7
浏览(787)┆ 评论(21)┆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