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马祥勇
文  章:587
评  论:1301
访问量:246967
荣誉榜
推荐博文
让整个大地,因我而满盈 xxt推荐博文
分类:天马行空——我的书评   2014-02-12 01:40
 


 



                    ——我读《上课记》、《上课记2



马祥勇



诗人王小妮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到2012年末辞去教职,离开讲台。共在学校八年,上课七年。这七年间,她留下了两本《上课记》。在春节刚过的这段苦寒天气里,我呆在家里足不出户用两天时间读完了这两本书。



《上课记》是作者初任教职的5年中作者的所见、所闻的零散记录,倾向于记录和感受,在执教的初期,王小妮对她的教师身份还有诸多的新奇和困惑,这些情绪真实地呈现在她的文字中,是《上课记》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课记2》比前作更为成熟,她对教师身份和学生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为冷静和内敛,惊讶减少而悲悯愈多。对当前教育、对体制问题的真知灼见越来越出现在诗人的敏锐而精警的言说里。



这是一本令人心惊的书,也是一部沉痛的书。它记载了一个时代在年轻人心中留下的恐惧、迷茫、贫乏、冷漠,也记载了一息尚存的希望、温暖和抗争。它以最敏锐的触觉,触及了社会各个层面最深处的暗潮涌动和它们对年轻人心智的影响,也袒露了一个教师秉持良知和责任倾尽心力热爱和引导下一代人的赤子之心。



王小妮是一个诗人,她只是偶然闯入教育这块田园的,当前的大学教育在一个初涉教职的“旁观者”眼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模样。也许真的是旁观者清,小妮老师看到的多是人心的荒凉和作为未来国家主人的当代大学生的贫乏、恐惧、无知与挣扎。但诗人用一种悲悯的情怀来叙述,却给这些在时代洪流的裹挟、在各种力量的撕扯和挤压下痛苦挣扎的孩子们带来了人道主义的光芒和母性的温暖。



在诗人的眼睛里,这些初入大学的孩子们,是未来构成这个社会的基础,未来公民社会的根基。从他们淳朴务实的天然个性中,我们不该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在生活的角落,每一个孩子都在发光”,他们都是主角,所以,诗人认为,对他们“投入情感最重要”,交给他们思考、“抵抗陈规戒律”很重要。诗人考虑的是,“该给他们什么才能心安”。于是,诗人不断地邀学生到家中长谈,不辞劳苦到最闭塞落后的村寨里去探访她的学生,到遥远的苍山深处去探望在那里工作的晏子……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终于看到了大学教育者应该具有的心肠,令人悲哀的也在这里,为什么《上课记》这样的书却由初担教职的诗人王小妮写出来,那些长期在大学里任职的专业教师、辅导员们面对那些鲜活的生命之痛都司空见惯、无动于衷了吗?



最后的结果还是令人气馁的,《上课记2》的《后记》,作者用“退却”来命名。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诗人悲情地写道:“教师职业早已经被设定为打磨螺丝钉的计件工,设定里没有和灵魂有关的条款,不可能要求心境同样疲惫的老师在完成打磨任务量的同时,还得付出对每一颗钉子的喜爱,他就是打磨(当然他也是螺丝钉,也被别人打磨),圆或方一点,尖或钝一点,他不用关心。”



在“退却”里,王小妮借用一个学生的话说:“老师要走了,这没什么,如果有人要问老师到底出于什么原因离开,你就告诉他没什么原因,你就这么回答。”就是这些话,让王小妮“忽然感觉了深深地被理解,他是替我站在了一个退却者的角度去应对这庞大无比的社会。”



这不禁让我想起钱理群先生在迟暮之年满怀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在中学里十年试水却以全面溃败而告终的往事。



这些满怀着人世大爱的人,这些以悲悯情怀打量众生的人,这些以极大的热情与努力祈望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温暖与美好的人,为什么在这个自认的好社会里,在本应该最纯洁最应该保有希望的教育领地里步步退却了呢?



但他们毕竟来过,并为之付出了一个有人类大爱的人所应该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正如王小妮在两本书中的显要位置反复阐明的一样:“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但是,所有的努力都不会是徒劳。生命的敏感怯懦脆弱以及不可知使得每一秒都是其最完美的一秒,也正因这些最完美的分秒相加,“生命终将是会走向灿烂的,我确信。”



我看见日月
  把安详的光扑散在地面
  世界才有了黑白
  有了形色。
  整个大地
  因为我而满盈。
  像高矮不同的孩子们
  席地而坐。
  我红亮的珠宝还在蹦跳。
  它现在落地为安。
  我正用疏松的手
  摸过万物细密之顶。



 



2014/2/12  121



 



QQ2276062293



 



1
浏览(1513)┆ 评论(10)┆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