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上学,每天都能看到他所在的某知名小学大门外一道靓丽的风景。说真的,刚开始我真的是把这当成一种美好的风景来欣赏的,多懂事的孩子们啊:穿着整齐的校服,鲜艳的红领巾在煦暖的春风里招展,在大门外站成两列,只要看到本校的老师进入大门,都整齐的行队礼大声地向老师问好。 时间久了,再看到这种景观,我越来越感觉很不舒服起来。是啊,站在春风里的孩子们,沐浴在秋日暖阳里的孩子们,向老师们敬礼致意问好,的确是一道温暖的风景。可是酷暑中大汗淋漓的孩子们呢,严冬里瑟索在寒风中的孩子们呢?这些孩子们真是好,也许他们把值周当作一种光荣的职责,不觉的热,也不觉着冷。但是老师们是否应该更多的的想一想,排队欢迎老师们入校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尊师重教的品质吗?如果是,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以达到目的? 观察了很多次以后,我发现更为严重的问题还不在天气。 每次目送孩子进入学校大门之后,我都有意识地在大门外多停留几分钟,我看那些举手行礼向老师问好的孩子们,更看那些被孩子们欢迎的老师们。遗憾的很,我没有发现一个老师向孩子们还礼,甚至连点头微笑都没有,大都是面无表情,昂首阔步而过,留下孩子们热烈的笑脸在寒风里渐渐冷却! 也许是我没有看到有老师对学生们敬礼欢迎的回应,但我观察了很多很多次,结果依然令人遗憾的很。这一幕总在我心里像阴影一样挥之不去。也许是我小题大做了,我总是联想到文革时期很多人举着鲜花夹道欢迎大领导时高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那滑稽的画面。那时候高喊欢迎的人也许没有对大领导发自内心的尊重,有的可能只是应景的表演;被欢迎的大领导们也许需要的并不是被人从内心里的尊重,所满足的只有被官威和权势涨满的虚荣。 忽然想起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中有如此的内容:“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当官的安排群众夹道欢迎自己,其实百姓们是真不把这样的官当回事的,因为这从本质上说,这就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翻版,就是作威作福者们的威风和权势的体现。搞调查研究的领导干部轻车简从,真正的深入到群众中去了,真正把百姓当成衣食父母了,老百姓才会真正把你当成他们的贴心人,父母官。 但是,作为教育人的学校,夹道欢迎这样的做法的负面效应是不容低估的。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某些老师们冷漠的走过夹道热烈欢迎他们的孩子们,在孩子们心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不能不引起为师者们的深思。孩子们也许认为,老师就是大人,对大人就应该尊重,而大人是可以不尊重孩子的。这是不是教育?如果是,这又是怎样的教育?倘如此,那么孩子们的民主平等观念,国家公民意识依何而成? 校长,让那些在寒风里夹道欢迎老师的孩子们回去吧。 2014/1/16 ——本文载2014年2月11日《杂文报》第260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