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此后的两周,反复翻阅此书,对精髓部分做了摘抄并打印出来随时阅览。体会到:欲与孩子良好沟通,需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家长要放下架子,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通过掌握一定的技巧,并把技巧内化到生活中去,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附: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摘抄 ( 一、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尤其是负面感受)1、 全神贯注地倾听(产生共情,接纳感受。)2、 用“哦…”“嗯…”“这样啊…”回应(孩子可以整理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反应一定要适度。)3、 说出他们的感受(生气、沮丧等等,孩子会得到安慰和理解,用“好像“、“看起来”较和缓。)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我真希望..,要是…就好了,孩子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就比较容易接受现实。)避免:心不在焉(孩子会气馁,感觉得不到尊重),提问和建议(因为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时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否定孩子的感受(越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孩子反而会更难过)以及逻辑上的解释(越解释,孩子越不听。)。重要的是家长的态度。记住“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如打人、粗鲁等。 二、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成人和孩子在需求上存在矛盾,教导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成人的态度越坚决,孩子的反抗反而越强烈。成人惯常用责备和问罪、谩骂、威胁、命令、说教、警告、控诉、比较、讽刺挖苦、预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对抗。因此,相互尊重是合作的开始。面对孩子的不规范,有以下五个技巧: 1、 描述:你所看见的,以及问题本身(客观事实),避免指责和埋怨,比如“牛奶撒了,我们需要一块抹布”或者“我看见…”。2、 提示(告诉孩子不合规范的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语气要坚定,用(“应该…”“可以…”等,给予孩子信任)。3、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如用“孩子们,睡衣!”代替“洗洗睡觉…”)4、 说出你的真实感受(不舒服、容易被激怒等,但要声称和孩子没关系。) 5、 写便条(贴在孩子能看得到的位置,可使用幽默、温馨、童话的方式)目的在于: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用合适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 三、代替惩罚的方法(管教孩子遭遇孩子的反抗或孩子出错,如不守时、不归还物品时使用。) 七个技巧:(黑体字是代替惩罚的6个具体方法)1、请孩子帮忙、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表明你的期望(我希望…)4、提供选择(要么..要么)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现在需要做…)6、采取行动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解决问题(想个办法)的五个步骤:1、 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如做某某事不太容易,我想你大概觉得…)2、 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如妈妈会担心)3、 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4、 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5、 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要跟踪执行。带来的提示:出现冲突,不要集中于彼此的对抗或担心输赢,要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教导孩子,他们不是我们的仇敌,不是受害者,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家里在社会上都受用。切记:惩罚只能让孩子更逆反。他们会认为“惩罚”可以抵消“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错误。 四、鼓励孩子自立六个技巧:(倾听孩子的感受,分享我们的感受,邀请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自立。)1、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提供机会)2、 尊重孩子的努力(“是不容易。有时候…可能会好一些”,孩子会集中精力自己解决问题)3、 不要问太多问题(尊重孩子的私人生活);4、 别急着告诉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寻求,可以问孩子: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还可帮助孩子理清思绪)5、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凡事不能太依赖家长)6、 别毁掉孩子的希望(保护孩子的梦想和已付出的努力,比如“是个很不错的经历”,“和我说说你的想法”。)提示:鼓励的过程可能会很复杂,成人内心会矛盾,会去图省事;情感上也会面对挣扎;还要克制自己不去提建议;承受孩子不需要我们的失落感。但所做的一切是把责任归还给孩子,为的是孩子有内在的力量和信心离开我们。注意: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身体;不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不当孩子的面议论他;让别人自己问孩子问题;尊重孩子偶尔的“没准备好”;谨防说太多的“不”或“但是”(可以用“理解你的心情““当然可以,等干完这件事”;或者“让我考虑考虑”“问题是…、尽管你知道”等代替)。 五、学会赞赏孩子(帮孩子建立正面、真实的自我形象。赞赏要谨慎。)三个技巧:1、 描述你所看到的(要比较具体,防止空泛)2、 描述你的感受(温暖、舒服等)3、 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注意事项:赞赏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避免触及孩子过去的弱点或失误;过度的赞美会扰乱孩子的积极性;赞赏是把双刃剑,要有选择地用。)另外,孩子气馁时不要忽视他的难过心情——家长需要接纳孩子的失误,并且需要认识到失误是成长中必经的——父母也要接受自己的失误,善待自己,孩子也会善待自己。 六、让孩子从自我设定的角色中释放1、 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2、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自己3、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4、 以身作则5、 当孩子又按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