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我们在小浪底镇骆驼腰附近看过麦田,就开车继续前行,走到一叉路口,左边是上梭椤沟方向,右边就是黄鹿山方向,小浪底户外公园就在这中间崔岭村附近。
看到提示,把车停好。问一老者,他说,出20元钱,可以开车进去,一直开到小浪底的水边。也可以步行进去,沿道路前行即可。
我站到一块石头上,往下看,天啊,太漂亮了,水这么蓝,小岛相连,绿色郁郁葱葱,真有点南方千岛湖的感觉。
我拉着先生赶紧沿山间道路向里走,为什么要开车直达水边呢?这所有的美就在这曲曲折折中,在每一个观景台,看到的就是不同的角度和美景。远观、近看,是不一样的效果啊,有时,近看,反而只是一片水域而已。
山间道路,也修得挺宽,两辆车错车还是错得开的,一直往下,应当是通向水边。一侧是山,一侧是水,路边种了不少花儿,有些是野生的,有些是我在市区公园也常见到的。但是,觉得,这些长在山野中的花儿,天地更广阔,吸收天地之精华,似乎比市区内的花儿更有灵性,更有山野之美。
想想,自己不也如一朵山野间的草儿花儿,小时候拼命想离开乡野,去繁华的都市。待到人到中年,看多了浮华世象,又喜欢上这山野间的单纯和寂静。
看着这些长在山中的花儿,想起王阳明的“岩中花树”的典故来。《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的朋友说的没错,一棵野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无干。不管我是否意识到花的存在,花在客观上都是存在的。用王阳明朋友的话讲,岩中花乃是在我的“心之外”。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也就是说,并不会产生对于此花的认识。”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时才会形成一个“你”对于此花的认识,具体你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花,那主要取决于你。从这个意义上讲,此花不在你心外。
在网上看到一网友写的关于岩中花树的诗,和我今天的心境倒也挺契合,摘录下来:
生息岩中树,日月精华采。
脱落娇艳花,引蝶共徘徊。
忽遇二人至,赏花谈心来。
未看此花时,此花默默开。
今来观此花,心花都明白。
故曰天下物,不曾在心外。
二人相顾笑,大道心中来。
斯人已故去,此花迭数代。
物是人已非,唯留典故在。
一时来细读,心中百花开。
在旷野,遇到这些花儿,我心充满欢喜。
(2020年5月30日上午拍于洛阳小浪底户外主题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