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海之蓝
文  章:1349
评  论:10035
访问量:736186
荣誉榜
推荐博文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 分析与思考 xxt推荐博文
分类:2019秋教育随笔   2019-11-07 20:55
 

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

 分析与思考

本次期中测试内容包括前五个单元,内容包括:确定位置、分数加、减和乘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及可能性。试卷题目形式多样,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察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考试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够较好的掌握,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有所欠缺,灵活解决问题能力亟待提高。

一、错题分析

出错比较集中的是以下几道题目

1.填空题。

把一根5米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   )米,每段占全长的(  )。

题目在四年级学习分数意义的时候就做过,后面的学习中也不断的出现,可每次都会有学生出错,这次也不例外。统计发现,有31个人出错,错误率真的很高。

问题一:学生对这一类的问题怎么就不明白呢?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

一本书有200页,第一天读了它的2/5,第二天应从第(    )页读起。

样的题目学生做错是因为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不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经过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很多孩子能够顿悟,再经过类似题目的解答,学生不难理解掌握。关键是通过题目的解答,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解题时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不至于把数学与生活脱离开来,导致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答案(后面解决问题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装有2个红球,3个黄球,摇匀后,从箱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      )(填“一样大”或“不一样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摸到黄球的可能性(    )。(填“大”或“小”)

样的问题在教学可能性时没有涉及到,统计学生的测试情况,只有14名学生做对,还有10名学生说是蒙的。我想学生之所以出错,原因有二:一是课堂学习中没有这样的问题呈现,学生解决的可能性问题都是有的可能性大、有的可能性小。二是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思考不够深刻,多是凭自己的感觉和印象做题。

问题二:如何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设计更有启发性、思维深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2.判断

a-4/3=b-3/5 =c-1,则a最大。          (     ) 

这道题目出现判断错误,主要是思维定式的原因。教材第四单元学习分数乘法,出现的是这样的问题:a×4/3=b×3/5,比较a和b的大小。学生判断时利用有关倒数的知识,有的采用假设的方法,有的是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思考解决:积一定,一个因数大,另一个因数就小。把这种判断方法用在上面的题目中,就出现了错误的判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的解题方法不够灵活,不能针对具体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思考。有的孩子是懒于对问题进行分析,只凭自己的经验做题,经验是好的,只是用错了地方,就会导致解题错误。

措施: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在课堂或者练习中设置对比性练习,把相近、易混题目放置在一起,找到题目的异同,分析解题方法的异同,在对比中感悟,领会方法。明白解决问题不能只凭经验去做,有时候一道题目改变一个词或者一个问法,就会变成新的问题,不能只用老经验去解决,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用原有的解题策略,但不可以用一个解题方法解决不同的多个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逐渐提高。

3.画图

试卷上出现了三次画图:

1)先在图中用阴影表示出算式的意义,再算出结果。       

3/4×1/2=(     )

2)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

①文化广场在电视塔的北偏东30°方向1km处。

②体育场在电视塔的西偏南40°方向2500m处。

3)解决问题的最后一道题:一只陆龟每分钟爬行5米,蜗牛爬行的速度是陆龟的1/5。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先画图分析,再解答)

学生在画图题出现了不同方面的错误。一是不标准,不用工具而随手画,出现度数、长度不准确,份数不是平均分等问题。二是标准信息问题不完整,没有在图上标注所表示的信息和问题。三是个别学生根本不明白怎么用直观图表示算式的含义,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措施: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情况,反思了平时的课堂教学。平时在课堂上,对于画图或者画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多是演示或者教师画图表示,让学生自己画的比较少,导致有的孩子只会做题,不知道怎么用图来表示,也懒得用图表示题目的含义。也就是说,有时候,学生感受不到画图的作用,不能体会画图给思维带来的直观和简洁,反而觉得画图成了一种负担。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进行新的调整。当学生出现思维上的疑惑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用画一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考,特别是有关分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设置分数乘除应用题对比性练习、易混易错点题目,让学生在画一画的过程中感受线段图的直观,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从而明白画图的目的:能够更清楚的表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样学生不仅明白画图的重要性,更在画图的过程中让思维更加严谨、灵活,也掌握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4.解决问题

出错最多的是下面两道题目:

五年级一班学生去老革命区参观,共用去4小时。其中路上用去的时间占1/5,吃午饭与休息时间占3/10,剩下的是游览时间。游览时间占几分之几?

一周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占全天的5/8,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是一周岁儿童的3/5,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是几小时?

这两道题共同之处,与前面的填空题在类型上比较接近。这类题目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分析出错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量和分率理解不清,一遇到这样的题目就会出错。也有个别孩子不做思考,见到数就凑,或加或减、或乘或除,当然这只是极个别的孩子。也有绝大一部分孩子不思考、不分析,只凭自己的感觉解题。二是好多孩子看见的数就都用上,看不到的数就不用。可能是受强视觉信息的影响,但多数的错误在于不对数据进行分析,也不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研究、检验。如第二个问题好多孩子得到的结果是3/8小时。测试后有一个孩子说:我也是这样做的,检查的时候想,小学生怎么能一天睡眠时间是3/8小时呢?这个结果一看就是错的,所以又读了读才明白了。从这个孩子的描述中,让我又多了一点思考:解答之后的检验,联系实际进行思考,真的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求人数,最后求出的是几点几个,这就有些不合理。虽然是初步判断,但这也会引起我们的再思考,对题目的再分析。

问题三: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如何提高?

二、分析之后的思考

分析试卷过程中想到的三个问题,针对三个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综合平时的教学和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有两点可先行动起来:

一是在备课的精与细上下功夫。或许有的老师说,平时我也精心备课了,我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该怎么教,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学生该怎么学,都已经准备得很细致了。真的是这样,老师们很精心备的多是教学的新授环节,这是毋庸置疑的。我这里说的精备还要有练习的精,数学课上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的精,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针对性的基本练习,这些问题要让每一个学生达到熟练、正确解决。二是要对练习的内容进行变式,目的是对学习的内容能够灵活掌握。三是要设计一道稍有思维难度或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在激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从这一道题为例,衍生出更多的与此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在开放性的问题或思维强度比较大的问题上,做一些思考,做一次研究,这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有老师可能会说:班里有的孩子基本的都理解不了,怎么开放,那岂不是更不会了?确实有这样的现象,不过我们不是准备了基本练习吗?这些开放性问题,对于优秀的孩子来说,是让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提高思维的品质,对于相对比较落后的孩子,他们参与到这样一个问题的探究中,或许他们根本无从下手,没有思路,或者他们的思路是错误的,但他们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的。或许他的错误想法会给组内同学新的启示,或许他能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思考的快乐,或许他能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兴趣。哪怕他只是一个旁听者,或许也会在听的过程中有一点点的思维火花呈现。关键的关键,是老师要有这样的设计,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不包办代替。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学生表达的不完整,学生不能讲清楚,这个地方比较难,学生不一定能想起来等等,上课时很多事情老师都包办代替了。比如觉得学生画不好,我们就用课件呈现、老师自己在黑板上画图,不让学生动手。比如觉得学生对概念、对方法描述不清楚,我们就一字一句的教,然后让学生一字一句的学着说。比如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把一道解决问题设计成若干个小问题,一句一句的问学生。这样一来,问题的梯度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自然也就降低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因为思维是不连续的,所说的话自然也就是支离破碎的,而不能完整的表达分析问题的过程。因此,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逻辑性、不系统、不完整。一旦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了老师搭的支架,就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完整的思考。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再包办代替了,该让学生说的一定要让学生说,哪怕他说的不完整。该让学生分析的一定要让学生分析,哪怕他讲得磕磕绊绊。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越来越好,他的思维就会越来越连续、完整,表达能力也会慢慢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自然就会增强。

0
浏览(917)┆ 评论(0)┆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